什么是神经根型颈椎病
神经根型颈椎病是较为常见的颈椎病类型,由颈椎椎间盘退变及继发性改变刺激或压迫神经根致上肢神经分布区疼痛、麻木、无力等。病因有颈椎退变(椎间盘退变、椎体骨质增生)和慢性损伤(长期伏案、颈部外伤)。临床表现包括颈部及上肢放射性疼痛、麻木、感觉减退、肌力下降、肌肉萎缩等。诊断靠体格检查(压头试验、臂丛神经牵拉试验)和影像学检查(X线、CT、MRI)。需与胸廓出口综合征、周围神经卡压疾病鉴别。治疗分非手术(休息制动、物理治疗、药物)和手术(非手术无效、症状严重等时考虑,方法有前路减压融合术、后路减压术等)。特殊人群中儿童、老年人、女性各有注意事项。
一、神经根型颈椎病的定义
神经根型颈椎病是颈椎病中较为常见的一种类型,它是由于颈椎椎间盘退变及其继发性改变,刺激或压迫神经根,并引起上肢神经分布区域内的疼痛、麻木、无力等一系列神经功能障碍的综合征。
二、病因与发病机制
(一)颈椎退变因素
1.椎间盘退变:随着年龄增长(一般30岁以后椎间盘开始逐渐退变),颈椎椎间盘的髓核含水量减少,椎间盘变薄,椎间隙变窄,导致椎间盘的稳定性下降。这种退变使得椎间盘容易向后方或侧方突出,进而压迫神经根。例如,有研究通过影像学观察发现,随着年龄增加,颈椎椎间盘退变的发生率逐渐升高,进而增加了神经根型颈椎病的发病风险。
2.椎体骨质增生:椎体边缘会出现骨质增生,这也是颈椎退变的表现之一。增生的骨质如果向侧方突出,可能会占据神经根管的空间,从而压迫经过此处的神经根。在一些长期从事颈部过度活动的人群中,如长期伏案工作者,椎体骨质增生的发生相对较早且程度可能更明显,这与他们颈部长期处于不良姿势导致的颈椎力学改变有关。
(二)慢性损伤因素
1.长期伏案工作:长期保持低头伏案的姿势,会使颈椎处于前屈状态,颈部肌肉长期处于紧张状态,导致颈椎的生理曲度变直甚至反曲。这种姿势会增加颈椎间盘的压力,加速椎间盘的退变,同时也使得椎体间关节及周围软组织受到异常应力,容易引发椎体骨质增生等病变,进而压迫神经根。比如,长时间每天伏案工作超过6小时的人群,相较于正常工作姿势的人群,患神经根型颈椎病的风险明显升高。
2.颈部外伤:颈部受到急性外伤时,如车祸、高处坠落等导致的颈部扭伤、挫伤等,可能会直接损伤颈椎的椎间盘、韧带等结构,使得原本就存在退变的颈椎更容易出现神经根受压的情况。例如,颈部外伤后如果没有得到规范及时的治疗,可能会导致颈椎不稳定,后续容易引发神经根型颈椎病。
三、临床表现
(一)疼痛症状
1.颈部疼痛:患者常感到颈部疼痛,疼痛可放射至肩部、上臂等部位。疼痛性质多为酸痛、胀痛或刺痛等。例如,有的患者会感觉颈部像被重物压迫一样疼痛,尤其是在颈部活动时疼痛可能会加重。
2.上肢放射性疼痛:疼痛沿着受压神经根的走行方向放射,比如受压神经是颈神经根,疼痛可从颈部放射至前臂、手指等部位。疼痛程度因人而异,有的患者疼痛较轻,仅在特定颈部姿势时出现,而有的患者疼痛较为剧烈,严重影响日常生活和睡眠。
(二)感觉异常
1.麻木:患者常出现上肢相应神经支配区域的麻木感,如手指麻木、前臂麻木等。麻木的程度可轻可重,有的患者仅表现为轻微的指尖麻木,而有的患者整个手部都有明显麻木感,严重时可能会影响手部的精细动作,如拿筷子、写字等。
2.感觉减退:部分患者会出现所支配区域的感觉减退,通过感觉神经检查可以发现痛觉、温度觉等有所降低。这是因为神经根受到压迫后,神经传导功能受到影响,导致相应区域的感觉功能出现异常。
(三)运动功能障碍
1.肌力下降:受压神经根所支配的肌肉可能会出现肌力下降的情况,表现为上肢无力,拿东西时容易掉落。例如,患者可能会发现自己提重物的能力明显不如以前,或者无法完成一些需要手部力量的动作,如拧毛巾等。
2.肌肉萎缩:如果神经根受压时间较长且程度较重,可能会导致所支配的肌肉出现萎缩。早期可能不易被察觉,随着时间推移,可观察到上肢相应肌肉,如小鱼际肌、骨间肌等出现萎缩,表现为手部变瘦等情况。
四、诊断方法
(一)体格检查
1.压头试验:患者端坐,头后仰并偏向患侧,检查者用手在其头顶加压,若患肢出现放射性疼痛,则为压头试验阳性,提示神经根受压。例如,在临床检查中,约60%-70%的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压头试验呈阳性。
2.臂丛神经牵拉试验:检查者一手握住患者患侧手腕,另一手放在患者头部患侧,向相反方向牵拉,若患肢出现放射性疼痛或麻木加重,则为臂丛神经牵拉试验阳性,同样提示神经根受到刺激或压迫。
(二)影像学检查
1.X线检查:可观察颈椎的生理曲度、椎间隙宽度、椎体骨质增生情况等。可见颈椎生理曲度变直或反曲,椎间隙变窄,椎体边缘骨质增生等表现。通过X线检查可以初步了解颈椎的退变情况,但对于椎间盘等软组织结构的显示不如CT和MRI。
2.CT检查:能更清晰地显示颈椎椎体的骨质增生、椎管狭窄情况以及椎间盘突出的部位和程度等。可以发现椎体后缘的骨赘、椎间盘向椎管内突出的大小和位置等,有助于明确神经根受压的原因。
3.MRI检查:是诊断神经根型颈椎病的重要影像学方法。它可以直接显示颈椎间盘的退变情况、脊髓和神经根的受压情况。能够清晰看到椎间盘是否突出、突出的方向以及神经根周围的组织关系等,对神经根型颈椎病的诊断具有很高的价值。
五、鉴别诊断
(一)胸廓出口综合征
胸廓出口综合征也可出现上肢疼痛、麻木等症状,但胸廓出口综合征患者的症状主要与胸廓出口区域的神经、血管受压有关。通过特殊的体格检查,如Adson试验等可以进行鉴别。Adson试验是让患者深吸气、抬头并将下颌转向患侧,若桡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则为阳性,提示胸廓出口综合征可能。而神经根型颈椎病的压头试验等有其特异性表现,可与之鉴别。
(二)肘管综合征、腕管综合征等周围神经卡压疾病
肘管综合征主要是尺神经在肘管处受压,表现为小指及环指尺侧半的麻木、感觉异常等;腕管综合征是正中神经在腕管处受压,表现为拇指、食指、中指的麻木等。这些周围神经卡压疾病的症状分布区域与神经根型颈椎病不同,通过详细的神经查体和相应的影像学检查(如腕关节MRI等)可以进行鉴别。
六、治疗原则
(一)非手术治疗
1.休息与颈部制动:患者需要适当休息,避免颈部过度活动。可使用颈托等进行颈部制动,以减轻颈椎间盘对神经根的压迫,缓解症状。例如,对于症状较轻的患者,佩戴颈托休息1-2周,症状可能会有所缓解。
2.物理治疗
牵引治疗:通过牵引装置拉开椎间隙,减轻椎间盘对神经根的压迫。牵引重量和牵引时间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整,一般牵引重量从3-5kg开始,逐渐增加,牵引时间每次15-30分钟,每天1-2次。
理疗:如热敷、超短波、红外线照射等。热敷可以促进颈部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紧张;超短波和红外线照射等可以改善局部组织的代谢,减轻炎症反应,从而缓解神经根受压引起的疼痛等症状。
3.药物治疗:可使用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等,起到抗炎、止痛的作用。这类药物通过抑制体内前列腺素的合成,减轻炎症反应,从而缓解颈部及上肢的疼痛症状。但需要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如胃肠道刺激等。
(二)手术治疗
1.手术适应证:对于经过长时间规范非手术治疗无效,症状严重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出现明显肌肉萎缩、肌力进行性下降等情况的患者,可考虑手术治疗。例如,患者经过3-6个月的非手术治疗后症状无改善,且上肢肌力明显下降,影响手部功能时,应考虑手术。
2.手术方法:常见的手术方法有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颈椎后路减压术等。前路减压融合术主要是通过切除突出的椎间盘、增生的骨赘等,解除对神经根的压迫,并进行椎间融合;后路减压术则是通过扩大椎管等方式,减轻对神经根的压迫。手术的选择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如颈椎退变的部位、程度等由医生综合判断。
七、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一)儿童
儿童患神经根型颈椎病相对较少,但如果是因先天性颈椎发育异常等原因导致,需要特别注意。儿童颈部肌肉力量相对较弱,在治疗时应优先考虑非手术治疗方法,如轻柔的颈部理疗、适当的颈部功能锻炼等,避免使用过度暴力的牵引等治疗方法,以防对儿童正在发育的颈椎造成不良影响。同时,要注意观察儿童颈部不适的症状变化,及时就医。
(二)老年人
老年人多存在颈椎退变基础,在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时,非手术治疗仍是首要选择。但老年人常伴有其他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在使用药物治疗时需要谨慎,要密切关注药物对其他基础疾病的影响。在进行物理治疗时,要注意控制牵引重量、理疗的强度等,避免因治疗不当导致病情加重或引发其他并发症。例如,老年人皮肤感觉相对减退,在进行热敷等理疗时要注意温度,防止烫伤。
(三)女性
女性在妊娠期或哺乳期患神经根型颈椎病时,治疗需要更加谨慎。非手术治疗仍是主要的治疗方式,在选择药物时要避免使用对胎儿或婴儿有不良影响的药物。在进行颈部制动等治疗时,要选择合适的颈托等器具,以舒适不影响胎儿或婴儿为原则。同时,要注意避免长时间保持不良姿势,以减少颈部的负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