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桃体炎切除手术吗
扁桃体炎切除手术有明确适应证、禁忌证,术前需完善相关检查、做好口腔及咽喉部准备,术后要进行出血观察、疼痛护理、饮食护理和感染预防,不同人群(儿童、成年、老年)手术有各自特点,适应证包括频繁发作影响生活、过度肥大影响呼吸吞咽、引发全身性疾病等;禁忌证有急性炎症期、出血性疾病、全身性疾病未控制稳定、年龄因素相关等;术前要完善血常规、凝血功能等检查及口腔咽喉部准备;术后需多方面护理;不同人群手术各有特点。
一、扁桃体炎切除手术的适应证
1.频繁发作的扁桃体炎
若扁桃体炎每年发作次数达到7-8次及以上,且发作已影响到患者的日常生活、学习或工作等。例如,儿童患者因频繁的扁桃体炎发作,导致无法正常上学,影响学业进度;成年患者因频繁发病,工作效率下降。从临床研究来看,长期频繁发作的扁桃体炎会使机体处于持续的炎症状态,对身体的整体健康产生不利影响,这种情况下扁桃体切除手术可能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手段。
扁桃体炎发作已经发展为慢性扁桃体炎,并且出现了扁桃体周围脓肿等局部并发症反复发生的情况。比如患者在一年内多次发生扁桃体周围脓肿,每次脓肿的治疗都较为复杂,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此时手术切除扁桃体可以避免再次出现此类严重的局部并发症。
2.扁桃体过度肥大影响呼吸和吞咽
儿童患者出现因扁桃体过度肥大导致睡眠时打鼾、呼吸暂停的情况。过度肥大的扁桃体阻塞上呼吸道,会引起夜间睡眠时通气不足,长期下去可能会影响儿童的生长发育,包括智力发育、身体的生长等。研究表明,儿童扁桃体过度肥大导致的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会干扰正常的睡眠结构,使患者处于慢性缺氧状态,对儿童的健康成长有诸多不良影响,这种情况下可考虑进行扁桃体切除手术来改善呼吸状况。
扁桃体过度肥大影响正常的吞咽功能,导致患者进食困难,尤其是吞咽固体食物时明显受阻。例如一些患者因扁桃体过度肥大,只能进食流质或半流质食物,长期如此会造成营养不良等问题,此时手术切除扁桃体有助于恢复正常的吞咽功能。
3.扁桃体炎引发其他全身性疾病
扁桃体炎作为病灶,引发风湿性心脏病、风湿性关节炎等全身性疾病。临床研究发现,部分患者的风湿性疾病与扁桃体炎的链球菌感染有关,当扁桃体成为持续的感染病灶时,会不断向机体释放抗原,引发免疫反应,进而导致全身性的并发症。此时切除扁桃体可能有助于控制这些全身性疾病的进展,改善患者的全身状况。
因扁桃体炎导致肾小球肾炎等肾脏疾病。扁桃体中的链球菌等病原体产生的抗原抗体复合物可能会沉积在肾脏,引发肾脏的炎症反应。当扁桃体炎成为这些肾脏疾病的诱因时,切除扁桃体可能对肾脏疾病的治疗和预后有积极作用。
二、扁桃体炎切除手术的禁忌证
1.急性炎症期
当患者处于扁桃体炎的急性发作期时,一般不建议立即进行手术。因为在急性炎症期,扁桃体组织充血、水肿明显,手术过程中出血风险较高,而且炎症扩散的可能性也增大。例如,患者在扁桃体炎急性发作时,体温升高、扁桃体红肿疼痛明显,此时手术可能会导致炎症进一步扩散到周围组织,引起更严重的并发症。
2.出血性疾病
患有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出血性疾病的患者。这类患者自身的凝血功能存在障碍,手术中极易出现难以控制的出血情况。例如,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的血小板数量低于正常水平,凝血功能异常,进行扁桃体切除手术时,创面止血困难,会给患者带来极大的风险,如大量出血可能导致失血性休克等严重后果。
有严重凝血功能障碍的患者,即使不是明确的出血性疾病,但凝血功能检查显示凝血时间明显延长等情况。此时手术出血的风险极高,不适合进行扁桃体切除手术。
3.全身性疾病未控制稳定时
患有严重心血管疾病且未得到良好控制的患者。例如,未控制的高血压患者,手术中由于应激反应等可能会导致血压进一步升高,引发心脑血管意外,如脑出血、心肌梗死等。又如,患有严重冠心病的患者,手术过程中的创伤和应激可能会诱发心绞痛、心肌缺血加重等情况。
患有未控制的糖尿病患者。高血糖状态下,患者的伤口愈合能力下降,容易发生感染等并发症。扁桃体切除术后的创面如果愈合不良,会增加患者的痛苦和治疗难度,所以在糖尿病未得到良好控制时,一般不建议进行扁桃体切除手术。
4.年龄因素相关禁忌
年龄过小的儿童,一般6岁以下的儿童扁桃体还具有一定的免疫功能,过度切除可能会影响儿童的局部免疫功能。当然这也不是绝对的,如果儿童扁桃体炎的情况非常严重,如频繁发作且出现严重的呼吸、吞咽问题等,也需要综合评估后再决定是否手术。而对于年龄过大的老年人,身体各器官功能有所衰退,手术风险相对较高,需要充分评估患者的全身状况后再考虑是否进行手术。
三、扁桃体炎切除手术的术前准备
1.完善相关检查
血常规检查:了解患者的白细胞计数、红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等情况。如果白细胞计数升高,提示可能存在感染等情况,需要进一步评估感染的严重程度。血小板计数对于判断患者的凝血功能有重要意义。
凝血功能检查:包括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等,明确患者的凝血功能是否正常,以评估手术中出血的风险。
心电图检查:对于成年患者,尤其是有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或年龄较大的患者,心电图检查可以了解心脏的节律、心肌供血等情况,评估手术对心脏的耐受性。
胸部X线或CT检查:对于成年患者,尤其是有呼吸系统疾病病史或年龄较大的患者,胸部检查可以了解肺部的情况,排除肺部感染等可能影响手术的因素。
2.口腔及咽喉部准备
术前需要保持口腔清洁,常用漱口液漱口,如生理盐水等。这样可以减少口腔内的细菌数量,降低术后感染的风险。例如,术前每天用生理盐水漱口3-4次,每次漱口时间不少于30秒。
对于女性患者,需要询问月经史,因为月经期间手术可能会增加出血的风险,所以如果患者处于月经期间,需要调整手术时间。
四、扁桃体炎切除手术的术后护理
1.出血观察
术后需要密切观察患者的口腔分泌物情况,看是否有鲜血吐出。一般术后24小时内是出血的高发期,要每1-2小时观察一次患者的口腔。如果发现口腔内有鲜血凝结或不断有鲜血流出,需要及时告知医生进行处理。例如,若患者吐出较多鲜血,且伴有心慌、面色苍白等症状,可能提示有较严重的出血,需要立即采取相应的止血措施。
2.疼痛护理
术后患者可能会出现咽喉部疼痛,对于儿童患者要特别关注其疼痛情况。可以采用非药物的方法缓解疼痛,如让患者含服冰袋等。冰袋可以起到局部降温,减轻疼痛和肿胀的作用。但要注意冰袋的使用方法,避免冻伤患者的口腔黏膜。对于成年患者,可以根据情况适当使用镇痛药物,但要遵循谨慎用药的原则,避免影响患者的呼吸等情况。
3.饮食护理
术后6小时内一般建议患者进食冷流质饮食,如冷牛奶、冷豆浆等。冷流质饮食可以使血管收缩,减少出血,同时也能缓解咽喉部的疼痛。术后1-2天可以逐渐过渡到半流质饮食,如稀粥、软面条等,但要避免食用过热、过硬或辛辣刺激性的食物,以免刺激创面引起出血或加重疼痛。例如,术后2-3天可以适当增加一些蛋白质含量较高的半流质食物,如鸡蛋羹等,以促进伤口愈合,但要注意食物的温度和质地。
4.感染预防
术后需要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一般根据患者的情况选择合适的抗生素。同时,要保持口腔清洁,继续使用漱口液漱口,每天至少3-4次。另外,要注意患者的体温变化,监测体温,若出现体温升高,要及时排查是否有感染发生。例如,术后体温超过38.5℃,需要进一步检查创面等情况,看是否存在感染,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五、不同人群扁桃体炎切除手术的特点
1.儿童患者
年龄较小的儿童(如3-6岁),由于其扁桃体还具有一定的免疫功能,手术需更加谨慎。在术前评估时要充分考虑扁桃体的免疫作用,只有当扁桃体炎的情况严重影响儿童的呼吸、吞咽等功能,且保守治疗无效时才考虑手术。术后护理方面,要特别关注儿童的疼痛和心理状态。儿童可能因术后咽喉疼痛而不愿进食,家长需要耐心引导,同时要安抚儿童的情绪,避免儿童因疼痛或不适而哭闹,因为哭闹可能会增加腹压,导致创面出血。
学龄儿童(6岁以上),其扁桃体的免疫功能相对较弱,当扁桃体炎频繁发作或导致严重的局部、全身并发症时,可考虑手术。术后护理中,除了常规的出血、疼痛、饮食等护理外,还要关注儿童的学业情况,适当安排休息时间,帮助儿童尽快恢复学习。
2.成年患者
成年患者的全身状况相对儿童较为稳定,但仍需要充分评估其全身疾病情况。例如,有心血管疾病的成年患者,术前需要将心血管疾病控制在相对稳定的状态,如血压控制在合理范围、冠心病患者的心绞痛得到良好控制等。术后恢复过程中,要注意观察成年患者的身体恢复情况与工作的平衡,建议患者在术后适当休息一段时间,避免过早恢复高强度的工作,以促进伤口更好地愈合。
3.老年患者
老年患者身体各器官功能衰退,手术风险相对较高。术前要进行全面的全身检查,包括心、肺、肝、肾等重要器官功能的评估。例如,评估老年人的心肺功能时,要检查其肺通气功能、心脏的射血分数等。术后要加强对老年患者的监护,密切观察生命体征的变化,尤其是呼吸和循环系统的情况。在饮食护理上,要更加注重营养的均衡,保证老年患者摄入足够的营养以促进伤口愈合,但要注意食物的易消化性,避免加重胃肠道负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