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胃炎和痢疾的区分方法为定义与病因、症状表现、诊断方法。
1.定义与病因
肠胃炎是胃肠黏膜的炎症,通常由病毒、细菌、寄生虫感染引起,也可能因化学毒物、药物等非感染因素导致。轮状病毒、诺如病毒是常见的致病病毒,大肠杆菌、沙门氏菌等是常见的致病细菌。不良的饮食习惯,如食用不洁食物、暴饮暴食,或者长期服用某些药物等也可能引发肠胃炎。
痢疾是由痢疾杆菌引起的肠道传染病,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如食用被痢疾杆菌污染的食物或水。人群普遍易感,在卫生条件较差的地区更容易流行。
2.症状表现
肠胃炎症状主要包括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呕吐物通常为胃内容物,腹泻的程度轻重不一,可为稀便、水样便。部分患者可能伴有发热,但一般为低热,体温多在38℃以下。病情较轻者可能仅有轻微的腹部不适和腹泻,而病情较重者可能会出现脱水、电解质紊乱等症状,表现为口渴、少尿、皮肤干燥等。
痢疾典型症状为腹痛、腹泻、黏液脓血便、里急后重。腹泻次数较多,每天可达十余次甚至数十次,粪便量少,以黏液脓血为主。发热较为常见,且多为高热,体温可超过38.5℃。里急后重感是指患者有强烈的便意,但每次排便量少,便后仍有排便不尽的感觉。
3.诊断方法
肠胃炎医生通常根据患者的症状、病史进行初步判断。血常规检查可能显示白细胞轻度升高或正常,大便常规检查可能发现少量白细胞、红细胞。对于怀疑病毒感染的患者,可能会进行病毒抗原检测。
痢疾除了症状和病史外,大便常规检查可见大量白细胞、红细胞和脓细胞。确诊需要进行大便细菌培养,找到痢疾杆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