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腹泻常用按摩手法,包括补脾经、清大肠、揉脐、摩腹、揉龟尾。

1.补脾经
患儿坐位或卧位,术者用拇指螺纹面旋推患儿拇指末节螺纹面,约推100-300次。脾经为小儿常用补益穴位,补脾经可健脾胃、补气血,对于小儿脾虚引起的腹泻有较好的调理作用,现代研究表明,通过刺激脾经相关穴位,可调节机体的免疫功能和消化功能,促进脾胃运化。
2.清大肠
术者用拇指桡侧缘从患儿食指尖直推向虎口,约推100-300次。大肠经位于食指桡侧缘,清大肠可清热利湿、导滞通便,对于小儿湿热型腹泻有较好的治疗作用,能够帮助排出肠道内的湿热之邪,改善腹泻症状,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调节肠道的蠕动和分泌功能有关。
3.揉脐
术者用掌根或中指端揉患儿脐部,约揉100-200次。脐为神阙穴所在,揉脐可调理肠胃、健脾和胃,对于小儿各种原因引起的腹泻均有一定的缓解作用,能够温暖脾胃,促进肠胃的气血运行,调节肠胃的功能。
4.摩腹
术者用掌面或四指摩患儿腹部,以脐为中心,顺时针方向摩动,约摩5-10分钟。摩腹可消食导滞、健脾和胃,能够促进肠胃的蠕动,帮助消化,对于小儿饮食不节引起的腹泻有较好的调理作用,通过顺时针摩腹,可调节肠胃的气机,改善消化功能。
5.揉龟尾
术者用拇指端揉患儿尾骨端,约揉100-300次。龟尾为小儿止泻要穴,揉龟尾可通调大肠气血、理气消滞,对于小儿腹泻有较好的治疗作用,能够调节肠道的功能,缓解腹泻症状,其作用可能与调节神经内分泌系统对肠道的调控有关。
新生儿皮肤娇嫩,在进行按摩时手法一定要轻柔,力度要适中,避免过度用力损伤新生儿皮肤。因为新生儿各器官功能尚未完全发育成熟,消化系统相对较弱,腹泻时更要谨慎操作。按摩前要确保双手温暖,避免因手部冰凉刺激新生儿引起不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