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力衰竭细胞是心力衰竭时吞噬含铁血黄素的巨噬细胞,形成机制是心力衰竭致肺循环淤血,红细胞被巨噬细胞吞噬转化为含铁血黄素,临床意义包括提示心力衰竭伴肺淤血、反映病情程度,不同人群心力衰竭情况不同但心力衰竭细胞形成机制相似,有基础疾病等人群易发生心力衰竭及出现相关表现。
一、形成机制
在心力衰竭时,肺循环淤血,红细胞被巨噬细胞吞噬,巨噬细胞将血红蛋白分解转化为含铁血黄素,此时这种含有含铁血黄素的巨噬细胞就被称为心力衰竭细胞。例如,当左心衰竭导致肺淤血时,红细胞从肺泡壁毛细血管漏出进入肺泡腔,被肺泡内的巨噬细胞吞噬,经过一系列代谢过程形成含铁血黄素沉积在巨噬细胞内,使其成为心力衰竭细胞。
二、临床意义
对心力衰竭诊断的提示:在痰液、肺泡灌洗液等标本中发现心力衰竭细胞,有助于提示患者存在心力衰竭且伴有肺淤血的情况。通过对患者痰液等标本的显微镜检查,若发现这种含有含铁血黄素的巨噬细胞,结合患者的心力衰竭相关症状(如呼吸困难、乏力等)以及其他检查(如心脏超声等),可以辅助诊断心力衰竭以及判断心力衰竭时肺淤血的状态。
反映病情程度:心力衰竭细胞的数量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肺淤血的严重程度,数量越多往往提示肺淤血越严重,病情相对更重。比如,严重左心衰竭患者可能痰液中心力衰竭细胞数量较多,而轻度心力衰竭患者可能数量相对较少。
对于不同年龄的人群,心力衰竭的病因和表现可能有所不同,但心力衰竭细胞的形成机制是相似的。在老年人群中,本身心脏功能可能随年龄增长而有所减退,更容易发生心力衰竭及出现肺淤血相关情况,更易在相关标本中发现心力衰竭细胞。对于女性,某些特殊时期(如妊娠期等)可能因心脏负担加重增加心力衰竭发生风险,若发生心力衰竭也可能出现肺淤血及心力衰竭细胞。在生活方式方面,有高血压、冠心病等基础疾病的人群,若不注意控制,更容易发展为心力衰竭,进而出现肺淤血和心力衰竭细胞。有心力衰竭病史的患者,再次发生心力衰竭时更易出现肺淤血及心力衰竭细胞相关表现,需要密切监测和评估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