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消化不良
消化不良是胃动力障碍引发的临床症候群,分功能性和器质性。功能性由胃肠动力等多因素致,有特定症状且不同人群风险不同;器质性由肝、胆、胰等疾病引起。通过病史等诊断,功能性调生活方式等,器质性治原发疾病,特殊人群有相应注意事项。
功能性消化不良:指具有上腹痛、上腹胀、早饱、嗳气、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不适症状,经检查排除引起上述症状的器质性疾病的一组临床综合征。其发生主要与胃肠动力障碍、内脏高敏感性、胃酸分泌异常、幽门螺杆菌感染、精神心理因素等有关。例如,精神压力大可能会通过影响神经系统对胃肠道的调节,导致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发生。不同年龄段人群都可能受到影响,年轻人可能因工作压力大、生活节奏快等因素易患,老年人则可能与胃肠功能本身衰退及可能存在的精神情绪变化相关。性别方面无明显特定倾向性,但不同生活方式下发生风险不同,长期饮食不规律、暴饮暴食、吸烟、酗酒者发生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概率相对较高。
器质性消化不良:是由肝脏、胆囊、胰腺等器官的疾病引起的消化不良症状。比如胃溃疡会影响胃的消化功能,导致食物不能正常消化;胆囊炎会影响胆汁的分泌和排泄,进而影响脂肪的消化等。有相关基础疾病病史的人群更容易出现器质性消化不良,如本身有胆囊结石病史的人,由于结石可能阻塞胆管,影响胆汁排出,从而引发消化不良相关症状。
消化不良的主要症状除了上述提到的上腹痛、上腹胀、早饱、嗳气等,还可能出现恶心、呕吐等。诊断主要通过详细的病史询问、体格检查以及必要的辅助检查,如胃镜、腹部超声、血液化验等,以区分是功能性还是器质性消化不良。治疗上,功能性消化不良主要是通过调整生活方式,如保持规律的饮食、减轻精神压力等,必要时可使用一些促进胃肠动力的药物等;器质性消化不良则需要针对原发疾病进行治疗,比如胃溃疡需要进行抑酸、保护胃黏膜等治疗,胆囊炎可能需要根据病情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如消炎、手术等。对于特殊人群,如儿童,要特别注意其饮食的规律性和合理性,避免食用不易消化的食物;老年人则要密切关注基础疾病的控制情况,在出现消化不良症状时及时就医排查器质性病变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