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湿疹
湿疹是多种内外因素引起的真皮浅层及表皮炎症,病因复杂,包括内部因素(遗传、慢性感染病灶、内分泌代谢改变等)和外部因素(食物、吸入物、生活环境等);临床表现分急性、亚急性、慢性,不同人群表现影响不同;诊断依病史和皮疹特点,治疗要避免可疑致病因素,用外用及口服药物,具体用药遵医嘱且注意特殊人群安全性。
湿疹是由多种内外因素引起的真皮浅层及表皮炎症。其病因复杂,一般认为与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相互作用有关。内部因素如遗传因素,若家族中有湿疹、哮喘、过敏性鼻炎等过敏性疾病患者,个体患湿疹的风险可能增加;还有慢性感染病灶(如慢性胆囊炎、扁桃体炎等)、内分泌及代谢改变(如月经紊乱、妊娠等)、血液循环障碍(如下肢静脉曲张等)、神经精神因素(如精神紧张、焦虑等)以及个体的免疫功能异常等。外部因素包括食物(如鱼、虾、牛羊肉等)、吸入物(如花粉、屋尘螨等)、生活环境(如干燥、炎热等)、动物皮毛、各种化学物质(如化妆品、肥皂、合成纤维等)。
湿疹的临床表现多样,根据病程和临床特点可分为急性、亚急性和慢性湿疹。急性湿疹表现为红斑基础上的密集粟粒大小丘疹、丘疱疹,严重时可出现小水疱,常融合成片,境界不清,瘙痒剧烈。亚急性湿疹是由急性湿疹炎症减轻后转变而来,表现为红肿及渗出减轻,以小丘疹、鳞屑和结痂为主,仍有剧烈瘙痒。慢性湿疹一般由急性、亚急性湿疹反复发作不愈转变而来,表现为皮肤粗糙、肥厚、苔藓样变、色素沉着等,病情时轻时重,瘙痒剧烈。
在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和病史的人群中,湿疹的表现和影响有所不同。例如,婴幼儿湿疹多发生在头面部,严重时可蔓延至其他部位,可能与婴儿皮肤屏障功能尚未发育完善、接触过敏原等有关;对于女性,月经周期、妊娠等可能影响湿疹的发作;长期处于潮湿环境、频繁接触化学物质的人群患湿疹的风险相对较高;有过敏性疾病家族史的人群需更加关注自身皮肤状况,早期发现湿疹并采取相应措施。湿疹的诊断主要根据病史、皮疹特点等进行,治疗上应避免各种可疑致病因素,发病期间应避免食用辛辣食物及饮酒,避免过度洗烫等。治疗药物主要有外用药物如糖皮质激素乳膏等,以及口服抗组胺药物等,但具体用药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同时要注意特殊人群的用药安全性等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