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道蛔虫病疼痛特点包括疼痛性质剧烈且呈突发性(有钻顶样疼痛及程度多变)、疼痛部位较为固定(主要在剑突下或右上腹)、疼痛伴随症状有恶心呕吐、寒战发热等,其典型临床特征有助于快速诊断该病。
疼痛性质剧烈且呈突发性
钻顶样疼痛:患者常突发剑突下或右上腹剧烈绞痛,疼痛如虫体在胆道内钻动一般,这种疼痛非常剧烈,患者往往辗转不安、呻吟不止。从病理生理角度来看,蛔虫在胆道内活动,刺激Oddi括约肌痉挛,导致胆道内压力急剧变化,从而引发这种极其强烈的钻顶样疼痛。例如相关研究显示,约90%以上的胆道蛔虫病患者会出现典型的钻顶样疼痛表现。
疼痛程度多变:疼痛程度可在短时间内有明显变化,有时疼痛会突然加剧,随后又可能短暂缓解,但这种缓解往往不彻底。这是因为蛔虫在胆道内的活动具有不确定性,当蛔虫部分退出胆道时,胆道梗阻有所减轻,疼痛可能暂时缓解,但蛔虫随时可能再次活动,导致疼痛复发。
疼痛部位较为固定
剑突下或右上腹:疼痛主要集中在剑突下或右上腹,这是因为蛔虫多从十二指肠乳头钻入胆道,此处对应的体表投影区域就是剑突下或右上腹。对于不同年龄、性别的患者,疼痛部位基本相似,但儿童由于表述能力有限,可能会以哭闹等方式来表达腹部的不适,但疼痛的大致部位仍是剑突下或右上腹区域。在生活方式方面,无论是饮食不规律还是有肠道蛔虫感染风险的人群,胆道蛔虫病发作时疼痛部位都集中在此处。对于有胆道病史的患者,再次发作胆道蛔虫病时疼痛部位也符合这一特点。
疼痛伴随症状
恶心、呕吐:多数患者在出现腹痛的同时伴有恶心、呕吐症状。这是因为胆道内的蛔虫刺激胆道及胃肠道,引起胃肠道的逆蠕动,导致恶心、呕吐。呕吐物中可能含有胆汁,甚至有时可见蛔虫。对于儿童患者,由于其胃肠功能相对较弱,恶心、呕吐症状可能更为明显,需要特别注意补液等支持治疗,以防止脱水等并发症。
寒战、发热:部分患者会出现寒战、发热等表现,这是因为蛔虫带入肠道细菌等病原体,引起胆道感染。随着感染的发展,体温可逐渐升高,一般为低热至中度发热,若感染加重,也可能出现高热。不同年龄患者对感染的反应有所不同,儿童免疫系统相对不完善,感染后发热可能更为迅速且体温波动较大;老年患者由于机体抵抗力下降,感染后发热可能相对不典型,但仍需密切关注体温变化及感染情况。
胆道蛔虫病的疼痛特点具有典型的临床特征,通过对疼痛特点的观察,结合相关检查,有助于快速诊断该病,在临床诊疗中具有重要的提示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