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湿性多肌痛的治疗包括药物治疗、非药物治疗及病情监测与随访。药物治疗中糖皮质激素为首选,免疫抑制剂用于特定情况;非药物治疗有运动疗法和物理治疗;病情监测需关注症状、实验室指标并定期随访调整治疗方案。
一、药物治疗
1.糖皮质激素:是治疗风湿性多肌痛的首选药物,如泼尼松等。小剂量糖皮质激素即可有效缓解症状,如发热、乏力、肌肉疼痛等。多项临床研究表明,使用糖皮质激素后多数患者的症状能迅速得到改善,血沉等炎症指标也会很快下降。但需要注意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可能会带来一些副作用,如骨质疏松、感染风险增加等,在使用过程中需密切监测。对于老年患者,由于其骨质疏松风险相对较高,更要注意采取预防骨质疏松的措施,如补充钙剂和维生素D等。
2.免疫抑制剂:在一些糖皮质激素治疗效果不佳、有糖皮质激素使用禁忌或需要减少糖皮质激素剂量的患者中,可考虑使用免疫抑制剂,如甲氨蝶呤等。但免疫抑制剂的使用需要严格掌握适应证和禁忌证,并且要密切监测药物的不良反应,如肝肾功能损害、血液系统抑制等。
二、非药物治疗
1.运动疗法: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适当的运动有助于维持肌肉力量和关节功能。例如,温和的有氧运动,如散步等,可根据患者的体力逐渐增加运动强度和时间。运动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减轻肌肉萎缩的风险,但要避免过度运动加重肌肉疼痛。对于老年患者,运动时要注意安全,选择平坦、舒适的场地,避免摔倒等意外发生。
2.物理治疗:如热敷、按摩等物理治疗方法可以缓解肌肉疼痛和僵硬。热敷可以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减轻炎症反应;按摩可以放松肌肉,缓解肌肉紧张。但物理治疗的操作要由专业人员进行,避免不当操作加重病情。对于有皮肤感觉异常或其他特殊情况的患者,物理治疗的方式和强度需要进行调整。
三、病情监测与随访
1.症状监测:患者需要密切关注自身症状的变化,如肌肉疼痛的程度、范围,发热情况等。定期记录症状的变化有助于医生调整治疗方案。例如,如果患者在治疗过程中肌肉疼痛再次加重,可能需要重新评估治疗方案。
2.实验室指标监测:定期进行实验室检查,如血沉、C反应蛋白等炎症指标的监测,以评估病情的活动度。根据这些指标的变化,医生可以调整药物的剂量等。对于有基础疾病的患者,如糖尿病、高血压等,在监测炎症指标的同时,还要关注基础疾病相关指标的变化,因为药物治疗可能会对基础疾病产生影响。
3.随访:患者需要定期到医院进行随访,医生会根据患者的病情变化、实验室检查结果等调整治疗方案。随访过程中要与医生充分沟通,告知医生治疗过程中的感受和出现的新情况,以便医生及时做出合理的治疗调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