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重症胰腺炎该怎么治疗
针对急性重症胰腺炎的治疗包括一般治疗(密切监护、液体复苏)、器官功能支持(呼吸、肾功能支持)、药物治疗(抑制胰液分泌、抑制胰酶活性)、抗菌药物应用、营养支持以及内镜和手术治疗,治疗需根据患者年龄、性别、基础病史等不同情况进行个体化调整。
一、一般治疗
1.监护:密切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尿量、腹部体征等,及时发现病情变化。对于年龄较小的儿童,因其病情变化相对较快,更需加强监护频率;女性患者在生理期可能情绪等有变化,也需关注其心理状态对病情的影响。有基础病史的患者,如既往有心血管疾病,要注意循环功能的监护。
2.液体复苏:补充血容量,维持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根据患者的体重、病情严重程度等调整补液量和补液速度。对于儿童,要严格按照儿童的生理特点计算补液量;老年患者可能存在心肾功能减退,补液时需谨慎,防止补液过多加重心脏负担等。
二、器官功能支持
1.呼吸功能支持:若出现呼吸衰竭,根据情况给予氧疗、机械通气等。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机械通气的参数设置等有所不同,儿童需特别注意呼吸机相关参数的调整以适应其生理特点;有慢性呼吸系统病史的患者,在呼吸支持时要考虑其基础肺功能情况。
2.肾功能支持:维持肾功能,必要时进行肾脏替代治疗。老年患者本身肾功能可能减退,发生急性重症胰腺炎时更易出现肾功能损害,需密切监测肾功能指标,及时采取保护肾功能的措施;对于有肾脏基础病史的患者,要避免使用可能加重肾损害的药物等。
三、药物治疗
1.抑制胰液分泌:可使用生长抑素及其类似物等药物。这类药物通过抑制胰液分泌来减轻胰腺的自身消化。
2.抑制胰酶活性:如乌司他丁等药物,可抑制胰酶的活性,减轻胰腺损伤。
四、抗菌药物应用
根据病情判断是否存在感染,合理选用抗菌药物。对于不同年龄、性别、有基础病史的患者,选择抗菌药物时要考虑药物的安全性、有效性以及与基础疾病用药的相互作用等。如儿童要避免使用可能影响骨骼发育等的抗菌药物;老年患者肝肾功能减退,要调整药物剂量等。
五、营养支持
早期一般采用肠外营养,病情稳定后可考虑肠内营养。营养支持要满足患者的能量需求,对于儿童要保证营养物质的合理配比以满足生长发育需求;老年患者可能存在消化功能减退等情况,肠内营养的实施需谨慎,根据患者的耐受情况调整。
六、内镜及手术治疗
1.内镜治疗:对于有胆道梗阻等情况的患者,可考虑内镜下胆道引流等治疗。
2.手术治疗:当出现胰腺坏死感染、消化道穿孔等并发症时,需进行手术治疗。手术方式的选择要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年龄、身体状况等综合考虑。例如老年患者身体耐受性较差,手术风险相对较高,需充分评估后再决定是否手术以及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