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胆囊炎的诊断涉及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病史采集需了解一般情况、症状表现;体格检查关注腹部体征;实验室检查中血常规在急性发作期有变化,生化检查需结合患者情况;影像学检查里腹部超声是首选,CT、MRCP各有价值
一、病史采集
1.一般情况:了解患者的年龄、性别等基本信息,不同年龄段和性别患慢性胆囊炎的情况可能有差异,例如女性相对更易患胆囊相关疾病。同时询问患者的生活方式,如是否长期高脂饮食,长期高脂饮食是诱发慢性胆囊炎的危险因素之一;有无明确的胆道蛔虫病史等既往病史,既往胆道蛔虫病史可能导致胆道结构改变,增加慢性胆囊炎发生风险。
2.症状表现:重点询问腹痛的特点,慢性胆囊炎患者的腹痛多位于右上腹,可为隐痛、胀痛或绞痛,疼痛可向右肩部或背部放射,疼痛发作常与进食尤其是高脂饮食有关,部分患者还可能伴有恶心、呕吐等消化不良症状,询问这些症状出现的频率、持续时间等情况。
二、体格检查
1.腹部体征:右上腹可有轻度压痛,墨菲征(Murphy征)检查时,患者深呼吸时胆囊下移碰到发炎的胆囊会引起疼痛,若呈阳性对慢性胆囊炎的诊断有一定提示作用,但需注意部分患者墨菲征可能不典型。一般情况下载体重度肥胖者患慢性胆囊炎的概率相对较高,因为肥胖是胆囊炎的危险因素之一,检查时要关注患者体型情况对病情的影响。
三、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在慢性胆囊炎急性发作期,血常规可显示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提示有炎症反应,但在非急性发作期可能无明显异常。不同年龄患者的血常规正常参考值有一定差异,儿童的白细胞计数正常范围与成人不同,需依据相应年龄段参考值判断。
2.生化检查:血清胆红素、转氨酶等指标可能无明显异常,若合并胆管梗阻等情况时可能会出现相应指标升高。对于老年患者,其肝肾功能相对减退,生化指标的解读需结合其基础肝肾功能状态综合判断。
四、影像学检查
1.腹部超声:是诊断慢性胆囊炎的常用首选检查方法。可观察胆囊的大小、壁的厚度、是否存在结石等情况。正常胆囊壁厚度一般小于3mm,若胆囊壁增厚(>3mm)、胆囊缩小或变形、胆囊内可见结石强回声伴后方声影等表现,有助于慢性胆囊炎的诊断。不同年龄段人群胆囊超声表现可能有一定差异,儿童胆囊超声检查时要注意操作的规范性和图像解读的准确性。
2.CT检查:对于诊断慢性胆囊炎也有一定价值,可更清晰地显示胆囊壁的情况、周围组织有无炎症等,但一般不作为首选检查。CT检查时需考虑患者的辐射耐受情况,尤其对于儿童、孕妇等特殊人群要谨慎评估辐射风险。
3.磁共振胰胆管造影(MRCP):能更清晰地显示胆道系统的结构,对于诊断慢性胆囊炎合并胆道梗阻等情况有重要意义。但检查费用相对较高,在选择检查方法时需综合考虑患者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