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胃炎要做哪些检查
诊断慢性胃炎的方法包括胃镜检查(可直接观察及取组织活检等)、幽门螺杆菌检测(有尿素呼气试验、血清学检测、胃镜下活检快速尿素酶试验等)、血常规检查(了解有无贫血)、胃液分析(了解胃分泌功能,应用少)、血清胃蛋白酶原测定(辅助判断胃黏膜病变等)
一、胃镜检查
胃镜检查是诊断慢性胃炎最常用和最准确的方法。它可以直接观察胃黏膜的形态、色泽、有无糜烂、出血、溃疡等病变情况,还能在直视下取病变组织进行病理活检,以明确病变的性质是炎症、萎缩、肠化生等,同时可对幽门螺杆菌进行检测(如快速尿素酶试验等)。对于年龄较大、有消化不良症状或报警症状(如呕血、黑便、体重下降等)的患者,胃镜检查尤为重要。一般人群中,若出现长期反复的上腹部不适、疼痛、饱胀、反酸、嗳气等慢性胃炎相关症状,也可考虑进行胃镜检查来明确诊断。
二、幽门螺杆菌检测
1.尿素呼气试验:包括碳-13或碳-14尿素呼气试验,是一种非侵入性的检测方法。患者口服含有标记碳元素的尿素胶囊后,若胃内存在幽门螺杆菌,其产生的尿素酶会分解尿素,产生的二氧化碳被吸收入血并经呼气排出,通过检测呼气中标记碳的含量来判断是否感染幽门螺杆菌。该方法操作简便、准确性较高,适用于大多数人群,尤其适合儿童及老年人等不宜进行胃镜检查的患者。
2.血清学检测:通过检测血液中幽门螺杆菌抗体来判断是否既往感染过幽门螺杆菌,但不能区分是现症感染还是既往感染,一般用于流行病学调查等情况,在临床诊断慢性胃炎时,常结合其他检查综合判断。
3.胃镜下活检快速尿素酶试验:在胃镜检查时取胃黏膜组织进行快速尿素酶试验,若结果阳性提示胃内有幽门螺杆菌感染,同时可结合病理检查进一步了解胃黏膜病变情况,这种方法既可以明确幽门螺杆菌感染情况,又能同时观察胃黏膜病变,是一种较为常用的方法。
三、血常规检查
通过血常规检查可以了解患者有无贫血情况。慢性胃炎患者若存在长期慢性失血或营养不良等情况,可能会出现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含量降低等贫血表现,有助于评估患者的全身状况。对于女性患者,由于月经等生理因素可能影响血红蛋白水平,更需关注血常规结果;对于老年人,若合并慢性胃炎出现贫血,可能会加重乏力等不适症状,需及时进一步查找原因。
四、胃液分析
一般用于了解胃分泌功能,通过抽取胃液进行酸碱度、胃液量等指标的检测。慢性胃炎患者的胃液分析可能会有胃酸分泌异常的情况,如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可能出现胃酸分泌减少等,但该检查目前临床上应用相对较少,多作为辅助诊断手段。
五、血清胃蛋白酶原测定
胃蛋白酶原由胃黏膜主细胞分泌,血清胃蛋白酶原Ⅰ和Ⅱ的水平与胃黏膜病变相关。血清胃蛋白酶原Ⅰ降低、胃蛋白酶原Ⅰ/Ⅱ比值降低常见于慢性萎缩性胃炎等情况,可辅助判断胃黏膜萎缩的程度和部位等,对慢性胃炎的诊断和病情评估有一定帮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