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炎会引起便血吗
肠炎有可能引起便血,不同类型肠炎导致便血特点不同,如感染性肠炎中细菌感染性肠炎可致黏液脓血便、病毒感染性肠炎多为稀水样便带少量血丝;非感染性肠炎中克罗恩病可致多样便血、缺血性肠炎多为突发左下腹痛后便血。出现便血的肠炎患者需及时就医检查,一般人群要注意休息和饮食,儿童要密切观察及护理肛周,老年人要注意基础疾病等。
一、不同类型肠炎导致便血的特点
1.感染性肠炎
细菌感染性肠炎:如沙门菌属、志贺菌属等感染引起的肠炎,肠道黏膜在细菌及其毒素作用下,出现充血、水肿、糜烂等病变,当病变累及血管时可导致出血,一般出血量相对较少时,便血可能为黏液脓血便,粪便中混有黏液、脓液和血液。儿童感染性肠炎时,由于其肠道屏障功能相对较弱,感染后更易出现肠道黏膜损伤,进而引起便血,且儿童可能因腹泻频繁导致肛周皮肤受损,需特别注意局部护理。
病毒感染性肠炎:像轮状病毒引起的肠炎,主要侵犯小肠上皮细胞,导致细胞损伤、绒毛萎缩等,也可能出现少量便血情况,多为稀水样便中带有少量血丝,在婴幼儿群体中较为常见,由于婴幼儿自身调节能力差,若出现便血需及时就医,避免脱水等严重并发症。
2.非感染性肠炎
克罗恩病:是一种慢性炎性肉芽肿性疾病,病变可累及肠道全层,肠道黏膜呈铺路石样改变,肠壁增厚等,容易出现溃疡,进而导致出血引起便血,便血特点多样,可为鲜血便等,该病在不同年龄段均可发病,青少年及青壮年相对多见,疾病过程中可能伴有腹痛、腹泻等症状,对生活质量影响较大。
缺血性肠炎:多发生于老年人,由于肠道血管硬化、狭窄等原因导致肠道血液供应不足,引起肠黏膜缺血、坏死,从而出现便血,常表现为突发的左下腹痛后出现便血,便血颜色可为暗红色或鲜红色,病情严重程度与缺血范围、程度等有关,老年人发生缺血性肠炎时需密切关注,因为其身体机能相对较弱,恢复可能较慢。
二、出现便血的肠炎患者的相关注意事项
1.一般人群
出现便血的肠炎患者应及时就医,进行相关检查,如粪便常规、潜血试验、肠镜等,以明确肠炎的具体类型及病情严重程度。在等待检查过程中,要注意休息,避免剧烈运动,饮食上暂进食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选择易消化、少渣的食物,如米粥、面条等,减少对肠道的刺激。
2.特殊人群
儿童:儿童肠炎出现便血时,由于其表达能力有限,家长需密切观察患儿的精神状态、便血次数、量等情况。儿童身体处于生长发育阶段,便血可能影响营养吸收,要保证儿童充足的营养供应,同时注意肛周皮肤清洁,每次便后用温水清洗,保持干燥,防止出现肛周湿疹等并发症。
老年人:老年人肠炎便血时,要注意其基础疾病情况,如是否有心血管疾病等。因为便血可能导致老年人贫血,进而加重心脑血管负担,所以要及时纠正贫血情况,在就医过程中要向医生详细告知既往病史等相关信息,以便医生全面评估病情进行合理诊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