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是复杂病理过程,涉及内皮损伤、脂质沉积、炎症反应与纤维帽形成阶段,受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病史等危险因素影响,血液中脂质进入内皮下形成脂质条纹,炎症反应促使平滑肌细胞迁移形成纤维帽,了解其机制对防治相关疾病重要
一、内皮损伤阶段
1.危险因素的作用
年龄与性别因素:随着年龄增长,血管内皮细胞功能逐渐衰退,男性在中年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风险相对高于女性(可能与男性激素水平等因素有关)。例如,老年人群由于血管内皮细胞的更新能力下降,更容易受到损伤因素的影响。
生活方式因素:长期高脂饮食是重要的危险因素之一,过多摄入饱和脂肪酸等会导致血液中脂质水平升高,如血清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升高。吸烟也是关键因素,烟草中的尼古丁等成分会损伤血管内皮,使内皮细胞的完整性遭到破坏,增加斑块形成风险。此外,缺乏运动的生活方式会影响机体的代谢平衡,不利于血脂等的正常代谢,间接促进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
病史因素:患有高血压的患者,高血压产生的血流动力学改变会对血管内皮造成机械性损伤。高血压使得血管内压力增高,冲击血管内皮,导致内皮细胞受损,为斑块形成创造条件;糖尿病患者体内高血糖状态会引起氧化应激增加等,损伤血管内皮,同时高血糖环境也有利于脂质在血管壁的沉积。
血管内皮细胞原本具有重要的屏障功能和调节血管张力等作用,当上述危险因素作用于血管内皮时,内皮细胞受损,其完整性被破坏,内皮的屏障功能减弱,使得血液中的脂质等成分更容易进入血管内皮下。
二、脂质沉积阶段
1.脂质的来源与聚集
血液中升高的LDL-C等脂质成分会通过受损的内皮进入内皮下间隙。单核细胞等也会黏附并迁入内皮下。进入内皮下的LDL-C被氧化修饰,形成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ox-LDL)。ox-LDL具有很强的致炎和促动脉粥样硬化作用,它会进一步吸引更多的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等炎症细胞聚集在内皮下。同时,巨噬细胞吞噬ox-LDL后变成泡沫细胞,大量泡沫细胞聚集就形成了脂质条纹,这是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早期的表现形式之一。
三、炎症反应与纤维帽形成阶段
1.炎症反应的参与
随着脂质条纹的发展,炎症反应持续存在。多种炎症因子被激活,如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等,这些炎症因子会促进平滑肌细胞从中膜迁移到内膜下。平滑肌细胞迁入内膜下后,会合成和分泌大量的细胞外基质,主要包括胶原纤维、弹性纤维等,逐渐形成纤维帽。纤维帽的作用是包裹脂质核心,在一定程度上维持斑块的稳定性。但如果炎症反应持续加剧,纤维帽可能会变薄、破裂等,导致斑块不稳定,增加心血管事件的发生风险。
总之,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是一个多因素参与、多步骤发展的病理过程,了解其形成机制对于预防和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相关疾病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