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门螺杆菌如何引起胃癌
幽门螺杆菌引起胃癌的机制包括慢性炎症持续刺激致胃黏膜损伤-修复中易异常增殖和基因突变、产生毒素等诱导基因突变、破坏胃黏膜屏障以及促进亚硝胺合成,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家族病史及特殊人群感染Hp后引发胃癌风险存在差异及相关影响因素
一、慢性炎症持续刺激
幽门螺杆菌(Hp)感染后,会在胃黏膜定植,引发持续的慢性炎症反应。Hp的菌体成分等可作为抗原,刺激机体免疫系统,导致大量炎症细胞浸润,如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等。长期的慢性炎症会使胃黏膜处于不断的损伤-修复过程中,在修复过程中容易出现细胞的异常增殖和基因突变。例如,研究发现,慢性炎症状态下会产生如白细胞介素-1(IL-1)、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等细胞因子,这些细胞因子一方面可以促进上皮细胞的增殖,另一方面可能干扰细胞的正常调控机制,增加细胞发生恶变的风险。
二、诱导基因突变
Hp产生的一些毒素等物质可能会诱导胃黏膜上皮细胞发生基因突变。例如,Hp产生的空泡毒素(VacA)和细胞毒素相关基因A编码的蛋白(CagA)等,VacA可损伤胃黏膜细胞的细胞膜结构,影响细胞的正常功能;CagA可通过信号转导通路影响细胞内的基因表达和调控,导致原癌基因激活和抑癌基因失活。多项研究表明,携带CagA阳性的Hp菌株感染的个体,其发生胃癌的风险明显高于CagA阴性菌株感染的个体。
三、破坏胃黏膜屏障
Hp可以产生尿素酶,分解尿素产生氨,中和胃酸,在胃黏膜表面形成碱性环境,破坏胃黏膜的酸碱平衡,削弱胃黏膜的自身防御屏障。同时,Hp的菌体成分还可以损伤胃黏膜上皮细胞的紧密连接结构,使胃黏膜的屏障功能受损,导致胃酸、胃蛋白酶等物质更容易损伤胃黏膜组织,进一步引起细胞的损伤和变异,为胃癌的发生创造条件。
四、促进亚硝胺合成
Hp感染可影响胃内的微环境,使胃内硝酸盐还原酶阳性菌增多,这些细菌可以将硝酸盐还原为亚硝酸盐,而胃内的酸性环境等因素又有利于亚硝酸盐与胺类物质结合形成亚硝胺。亚硝胺是一种强致癌物质,长期暴露于亚硝胺环境中会增加胃黏膜细胞发生癌变的几率。例如,有研究通过对Hp感染患者和非感染患者胃内亚硝胺含量的检测发现,Hp感染患者胃内亚硝胺水平显著升高。
对于不同年龄人群,儿童感染Hp后若未及时干预,长期的炎症等过程也可能为成年后的胃癌发生埋下隐患;女性和男性在Hp感染后胃癌发生风险的差异可能与激素水平、生活习惯等因素有关,比如女性的激素调节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胃黏膜对Hp感染的反应;有不良生活方式如长期吸烟、酗酒、高盐饮食等的人群,Hp感染后更易促进胃癌的发生,因为这些不良生活方式会进一步损伤胃黏膜,协同Hp的致癌作用;有家族胃癌病史的人群,其本身可能存在一些遗传易感性因素,Hp感染后会在遗传易感性的基础上加速胃癌的发生进程。特殊人群如老年人,由于其胃黏膜本身的防御修复功能下降,Hp感染后引发胃癌的风险相对更高,在关注Hp感染治疗时需要更加谨慎评估整体健康状况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