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治疗慢性胃炎的方法有哪些
艾灸治疗慢性胃炎需选主穴如中脘、足三里、胃俞等,随症配穴,操作有艾条温和灸、艾炷隔物灸(隔姜、隔盐灸),以10次为1疗程,疗程间休息,结合病情、体质定疗程数,治疗中调整并配合饮食起居等综合调理
一、选穴方面
1.主穴选择:常选取中脘穴、足三里穴、胃俞穴等。中脘穴位于上腹部,前正中线上,脐中上4寸,是胃之募穴,八会穴之腑会,艾灸中脘穴可起到调理脾胃、和胃降逆的作用;足三里穴是足阳明胃经的合穴,位于小腿外侧,犊鼻下3寸,犊鼻与解溪连线上,艾灸足三里穴能调节脾胃功能,增强机体免疫力;胃俞穴是胃的背俞穴,位于脊柱区,第12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艾灸胃俞穴可振奋脾胃阳气,改善胃部不适。
2.随症配穴:若患者伴有恶心呕吐,可加内关穴,内关穴位于前臂前区,腕掌侧远端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艾灸内关穴有和胃降逆止呕的功效;若有泛酸,可加太冲穴,太冲穴位于足背,第1、2跖骨间,跖骨底结合部前方凹陷中,艾灸太冲穴能疏肝理气,缓解泛酸症状。
二、操作方法
1.艾条温和灸:将艾条的一端点燃,对准选取的穴位,距离皮肤约2-3厘米进行熏烤,使局部有温热感而无灼痛为宜,每穴灸10-15分钟,以皮肤出现红晕为度。一般每周可进行2-3次艾灸治疗。对于儿童患者,由于其皮肤娇嫩,操作时要特别注意控制距离和时间,避免烫伤,可适当缩短艾灸时间至5-10分钟;老年人皮肤感觉相对迟钝,也需密切观察皮肤情况,防止过热烫伤。
2.艾炷隔物灸
隔姜灸:取新鲜生姜切成厚度约0.2-0.3厘米的薄片,中间用针穿刺数孔,放置在穴位上,将艾炷放在姜片上点燃施灸。当患者感觉局部灼热不适时,可将姜片稍提起,再放下,反复操作,一般每穴灸3-5壮,以局部皮肤红润为度。隔姜灸具有温胃散寒的作用,对于因寒邪犯胃引起的慢性胃炎有较好的疗效。但对于皮肤过敏者应慎用,因为生姜可能会刺激皮肤引起过敏反应;孕妇的腹部和腰骶部不宜进行隔姜灸,以免引起胎动不安。
隔盐灸:用纯净的食盐填敷于脐部,至与脐平,上置艾炷施灸。一般灸3-5壮,以局部稍有红晕为度。隔盐灸有回阳救逆、温中散寒的作用,适用于脾胃虚寒较甚的慢性胃炎患者。但对于有脐部皮肤破损、感染的患者不宜使用;体质虚弱、大汗淋漓等阴液大亏的患者也应慎用。
三、疗程安排
一般来说,艾灸治疗慢性胃炎以10次为1个疗程,疗程之间可休息3-5天。具体的疗程数应根据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体质等因素来确定。对于病情较轻、体质较好的患者,可能1-2个疗程即可见到一定疗效;而病情较重、病程较长的患者可能需要2-3个疗程甚至更长时间的治疗。在治疗过程中,要根据患者的反应及时调整艾灸的方法、穴位及强度等,以确保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同时,艾灸治疗慢性胃炎需要结合患者的整体情况进行综合调理,如配合合理的饮食起居等,才能取得更好的治疗效果。例如,患者在艾灸治疗期间应避免食用生冷、辛辣、油腻等刺激性食物,保持心情舒畅,避免过度劳累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