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粒肿和霰粒肿的区别有哪些
麦粒肿与霰粒肿在病因、临床表现、病程预后及治疗方面均有区别。病因上麦粒肿由细菌感染引起,霰粒肿因睑板腺出口阻塞致分泌物潴留;临床表现麦粒肿有红肿疼痛等,霰粒肿多为无痛性硬结;病程预后麦粒肿相对较短,霰粒肿较长;治疗上麦粒肿早期热敷、用抗生素,形成脓肿切开排脓,霰粒肿小的观察,大的需手术切除。
一、病因方面
麦粒肿:主要是由细菌感染引起,常见的致病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多因眼部卫生不佳,如用脏手揉眼等,导致细菌侵入眼睑腺体而引发炎症。任何年龄段均可发病,青少年由于眼部腺体分泌旺盛且活动相对频繁,接触细菌机会多,发病概率相对较高;生活不规律、长期疲劳等因素会降低身体免疫力,增加麦粒肿的发病风险。
霰粒肿:是因睑板腺出口阻塞,腺体的分泌物潴留在睑板内,对周围组织产生慢性刺激而引起的一种无菌性炎症。好发于青少年及儿童,这与该年龄段睑板腺分泌功能旺盛有关;成年人若睑板腺功能障碍也可能诱发霰粒肿,比如长期处于不良环境、患有某些全身疾病影响睑板腺功能时。
二、临床表现方面
麦粒肿:分为外麦粒肿和内麦粒肿。外麦粒肿初起时眼睑局部红肿、疼痛,可触及硬结,硬结对应的眼睑皮肤面红肿明显;内麦粒肿则是睑板腺内的炎症,眼睑红肿不如外麦粒肿明显,但睑结膜面可见局限性充血、肿胀,有硬结。病情发展可能会出现黄色脓点,外麦粒肿的脓点多位于眼睑皮肤面,内麦粒肿的脓点多位于睑结膜面,破溃排脓后症状可缓解。发病时患者眼部有明显的疼痛、异物感等不适,可伴有不同程度的眼睑水肿。
霰粒肿:一般起病较缓慢,眼睑皮下可触及无痛性硬结,大小不一,小的如米粒,大的可如黄豆甚至更大。肿块对应的皮肤表面一般无红肿,与皮肤不粘连,翻转眼睑可见对应的睑结膜面呈紫红色或灰红色隆起。通常患者无明显疼痛等不适症状,但若霰粒肿继发感染时,就会出现类似麦粒肿的红肿、疼痛等表现。
三、病程及预后方面
麦粒肿:如果及时治疗,一般病程相对较短,经过抗感染等治疗,多数在1-2周左右可痊愈。但如果病情延误,感染可能扩散,引起眼眶蜂窝织炎等严重并发症,尤其是儿童,眼部感染扩散风险相对较高,预后可能受到一定影响。
霰粒肿:病程相对较长,有的可数月不消退。较小的霰粒肿有可能自行吸收,但多数需要通过手术等干预措施才能治愈。如果不及时处理,较大的霰粒肿可能会对眼睑外观造成明显影响,或者继发感染转化为麦粒肿样表现,增加治疗难度和时间。
四、治疗方面
麦粒肿:早期可通过局部热敷,促进炎症吸收,每次15-20分钟,每天3-4次。同时可使用抗生素滴眼液或眼膏,如左氧氟沙星滴眼液等控制感染。当形成脓肿时,需切开排脓。
霰粒肿:小的无症状的霰粒肿可先观察,有的可自行吸收。对于较大的霰粒肿,一般需要手术切除,在睑结膜面做切口,将霰粒肿内容物刮除干净。特殊人群如儿童,手术时需更加谨慎,要充分考虑儿童的配合度等因素,尽量减少对儿童眼部的刺激和心理影响;老年人若合并其他全身疾病,如糖尿病等,手术前需控制好基础疾病,以降低手术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