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直脊柱关节炎怎么回事
强直脊柱关节炎是一种慢性炎症性疾病,累及中轴关节,发病与遗传、免疫相关,早期有下腰部等疼痛僵硬等表现,中期脊柱活动受限等,晚期脊柱强直等并累及关节外器官,诊断靠影像学和实验室检查,治疗分非药物和药物,不同人群有特殊情况
发病机制相关
遗传因素方面,研究表明HLA-B27基因携带率在强直脊柱关节炎患者中明显高于正常人群,家族中有该病患者的个体患病概率比普通人群高很多。免疫因素也参与其中,免疫系统异常激活,导致炎症细胞因子如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等分泌增多,持续的炎症反应破坏关节结构。
临床表现
早期症状:多数患者早期表现为下腰部或骶髂部疼痛、僵硬,疼痛往往在夜间或休息时加重,活动后可缓解。部分患者还可能出现外周关节受累,以膝、踝、髋关节等下肢关节多见,表现为关节肿胀、疼痛、活动受限。
中期症状:随着病情进展,脊柱受累逐渐明显,出现脊柱活动受限,如弯腰、转身等动作困难。脊柱生理曲度可能发生改变,出现驼背等畸形。
晚期症状:病情严重时,脊柱完全强直,活动几乎完全丧失,生活自理困难。同时,还可能累及眼部、心脏等关节外器官,如出现虹膜炎、主动脉瓣病变等。
诊断方法
影像学检查:骶髂关节X线检查早期可能无明显异常,随着病情进展可见骶髂关节骨质破坏、硬化、间隙狭窄等改变。磁共振成像(MRI)对早期骶髂关节炎症的诊断敏感性较高,可发现骨髓水肿等早期病变。
实验室检查:HLA-B27检测阳性对诊断有一定提示作用,但并非确诊依据。炎症指标如红细胞沉降率(ESR)、C-反应蛋白(CRP)常升高,提示体内存在炎症反应。
治疗原则
非药物治疗:包括运动锻炼,适当的运动如游泳、脊柱伸展运动等有助于维持脊柱活动度,增强肌肉力量,缓解疼痛和僵硬。物理治疗如热疗、针灸等也可改善症状。患者应保持正确的坐姿、站姿,睡硬板床,避免过度负重和剧烈运动。
药物治疗:常用药物有非甾体抗炎药(NSAIDs),如塞来昔布等,可缓解疼痛和炎症。生物制剂如肿瘤坏死因子-α拮抗剂等对控制病情进展有较好效果,但使用时需评估患者感染等风险。
特殊人群情况
儿童患者:儿童强直脊柱关节炎相对少见,但一旦发病,需密切关注病情进展。由于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治疗时要兼顾疾病控制和生长发育,药物选择需谨慎,尽量避免影响骨骼发育的药物,非药物治疗如适当的运动康复尤为重要,要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合理的运动干预,以最大程度维持关节功能和正常生长。
女性患者:女性强直脊柱关节炎患者在妊娠期间病情可能会有一定变化,部分患者症状可能缓解,但产后有复发或加重的风险。妊娠期间用药需谨慎,应在风湿免疫科和妇产科医生共同评估下选择对胎儿影响较小的治疗方案,产后要密切监测病情,及时调整治疗。
老年患者:老年强直脊柱关节炎患者常合并其他基础疾病,如骨质疏松等。治疗时要注意药物相互作用,在使用抗风湿药物的同时,需关注骨质疏松的预防和治疗,适当补充钙剂和维生素D,运动锻炼要选择温和的方式,避免剧烈运动导致骨折等并发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