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肠坏死性结肠炎如何治疗好
小肠坏死性结肠炎的治疗包括一般治疗(禁食、胃肠减压、密切监测)、抗感染治疗(选用合适抗生素)、支持治疗(液体复苏、营养支持)和手术治疗(出现严重情况时手术及术后处理),各治疗环节需根据患儿具体情况,如年龄等进行相应操作以保障患儿康复。
一、一般治疗
1.禁食:是治疗小肠坏死性结肠炎的重要措施,通过禁食可使胃肠道休息,减少胃肠液的分泌,减轻腹胀等症状。一般需要禁食数天至数周,具体时间根据患儿病情严重程度等因素而定。对于新生儿等特殊人群,禁食期间需保证液体及营养物质的供应,可通过静脉营养等方式进行。
2.胃肠减压:通过胃肠减压可以抽出胃肠道内的气体和液体,减轻腹胀,降低肠腔内压力,改善肠壁血液循环,同时也有助于防止胃肠道内容物继续漏入腹腔。对于有明显腹胀的患儿尤为重要,在操作过程中要注意无菌等原则,对于婴幼儿等特殊人群要小心操作,避免损伤。
3.密切监测:需密切监测患儿的生命体征,包括体温、心率、呼吸、血压等;监测腹部体征,如腹胀情况、有无压痛、反跳痛等;监测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情况,因为小肠坏死性结肠炎可能会导致水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失衡,需要及时发现并纠正。对于新生儿等特殊人群,由于其生理功能尚未完全成熟,监测要更加频繁和细致。
二、抗感染治疗
1.抗生素应用:根据病原菌的可能类型选用合适的抗生素。一般会选用针对肠道常见细菌的广谱抗生素,如氨苄西林、头孢菌素等。应用抗生素的目的是控制肠道内的感染,防止感染进一步扩散。在使用抗生素时,要考虑患儿的年龄因素,不同年龄段的患儿对抗生素的代谢等情况不同,选择抗生素时要注意药物的适用年龄范围等。例如新生儿肝脏、肾脏等器官发育尚未完善,选择抗生素时要避免使用对肝肾功能影响较大的药物。
三、支持治疗
1.液体复苏:补充血容量,纠正休克等情况。由于小肠坏死性结肠炎可能导致患儿出现脱水、休克等情况,需要及时进行液体复苏。根据患儿的脱水程度、电解质情况等计算补液量和补液种类。对于新生儿等特殊人群,液体复苏时要注意补液速度和补液量的控制,避免过快过多补液导致心力衰竭等并发症。
2.营养支持:在禁食期间需要通过静脉营养等方式为患儿提供充足的营养物质,保证患儿的生长发育需求。当患儿病情允许逐渐恢复进食时,要从少量开始,逐渐增加喂养量和喂养次数,观察患儿的耐受情况。对于早产儿等特殊人群,营养支持要更加精心调整,满足其特殊的营养需求。
四、手术治疗
1.手术指征:如果患儿出现肠坏死、肠穿孔、腹膜炎等严重情况时,需要及时进行手术治疗。例如腹部体征进行性加重,出现明显的腹膜刺激征,或有肠穿孔的表现等。手术的目的是切除坏死的肠段,清除腹腔内的感染物质等。对于不同年龄的患儿,手术的方式和操作难度有所不同,例如新生儿由于解剖结构等因素,手术操作相对更加精细。
2.术后处理:手术后需要继续进行抗感染、营养支持等治疗,密切观察患儿的恢复情况,包括伤口愈合情况、肠道功能恢复情况等。对于术后的特殊人群,如早产儿,要特别注意保温、预防感染等护理措施,促进患儿的康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