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镜检查是胃息肉怎么治疗
胃息肉是胃黏膜表面突出的赘生物,分增生性和腺瘤性等,治疗有高频电凝切除术、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氩离子凝固术等方式,术后要注意饮食,观察并发症,腺瘤性息肉等需定期胃镜随访,保障胃健康。
一、胃息肉的定义及分类
胃息肉是指胃黏膜表面突出的赘生物,根据病理性质可分为增生性息肉、腺瘤性息肉等。增生性息肉通常较小,多为良性;腺瘤性息肉有一定癌变风险。
二、胃镜下胃息肉的治疗方式
1.内镜下切除术
高频电凝切除术:对于较小的有蒂或无蒂息肉,可通过胃镜将高频电凝器导入,利用高频电流产生的热效应使息肉组织凝固坏死、脱落而达到切除目的。研究表明,这种方法对于直径小于2厘米的息肉切除效果较好,能有效去除病变组织。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适用于较大的、平坦型或怀疑有恶变倾向的息肉。该技术可将病变黏膜完整剥离,能更彻底地切除病灶,同时有助于明确病变的病理分期等情况。对于直径大于2厘米的较大息肉或一些特殊部位的息肉,ESD具有明显优势,能在完整切除病变的同时最大程度保留胃的正常结构和功能。
氩离子凝固术(APC):利用氩气作为传导介质,通过高频电流产生的离子化氩气体进行凝固治疗。主要用于治疗较小的息肉或息肉切除术后创面的止血等情况。对于一些直径较小(通常小于1厘米)的息肉,APC操作相对简便,且能较好地凝固病变组织,减少出血等并发症的发生。
三、治疗后的注意事项及随访
1.术后饮食
一般术后需禁食一段时间,然后逐渐过渡饮食。开始可进流质饮食,如米汤、藕粉等,随后根据恢复情况过渡到半流质饮食(如稀粥、面条等),最后恢复正常饮食。要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粗糙的食物,以免刺激胃黏膜,影响创面愈合。这是因为术后胃黏膜存在创面,粗糙或刺激性食物可能加重创面损伤,导致出血、感染等并发症。
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饮食要求也有差异。儿童患者术后饮食更需严格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且要保证营养均衡,选择易消化、富含营养的食物;老年患者由于胃肠功能相对较弱,更要注意饮食的细软和易于消化。
2.术后并发症观察
需密切观察有无腹痛、黑便、呕血等情况,这些可能提示术后出血、穿孔等并发症。一旦出现上述症状,应及时就医处理。不同性别患者在术后并发症表现上可能无明显特异性差异,但女性患者在月经期间可能会因身体状态变化对腹痛等症状的感知有所不同,需更加细致观察。有基础病史的患者,如患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术后出现并发症时可能会因基础疾病的影响而使病情变化更为复杂,需加强监测。
3.随访
一般建议定期进行胃镜随访,以观察有无息肉复发等情况。对于腺瘤性息肉患者,随访间隔可能相对较短,如术后1年内每3-6个月复查胃镜;而增生性息肉患者随访间隔可适当延长。年龄较大的患者或有不良生活方式(如长期吸烟、酗酒等)的患者,复发风险相对较高,需更密切随访。生活方式健康的年轻患者复发风险相对较低,但也不能忽视定期随访,因为息肉有一定的复发可能性。
总之,胃镜发现胃息肉后,需根据息肉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式,并严格遵循术后注意事项和定期随访,以保障患者的胃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