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怎么办
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处理包括及时评估与判断,观察临床表现、采集标本;处理导管,评估是否保留并无菌拔除;根据药敏选药并保证足够疗程;进行感染防控与预防复发,包括严格导管维护、加强监测;特殊人群如儿童、老年、免疫抑制患者有各自注意事项,需综合各方面进行处理以保障患者健康。
一、及时评估与判断
1.临床表现观察:密切观察患者有无发热、寒战、局部红肿热痛等表现,不同年龄人群表现可能有差异,儿童可能更易出现精神萎靡等非典型表现,需综合判断。对于有基础病史的患者,需考虑基础病对感染表现的影响,如免疫抑制患者感染表现可能不典型。
2.标本采集:尽快采集外周静脉血和导管尖端血进行培养及药敏试验,以明确病原菌,为后续治疗提供依据。
二、导管处理
1.评估是否保留导管:如果导管是感染的根源且可以更换,应考虑拔除导管。对于一些长期需要中心静脉导管维持输液等治疗的患者,需综合评估保留导管的风险与获益。比如肿瘤患者长期化疗依赖中心静脉导管时,若感染不严重且能通过抗菌治疗控制,可考虑保留,但需密切监测;而对于感染严重且导管无法通过抗菌治疗控制的,则应尽早拔除。
2.导管拔除操作:拔除导管时要注意无菌操作,拔除后对导管尖端进行定量或半定量培养,有助于明确感染与导管的关系。
三、抗菌药物治疗
1.根据药敏结果选药:依据血培养及导管尖端培养的药敏试验结果选择敏感的抗菌药物,确保用药针对性。不同年龄人群对抗菌药物的代谢和耐受不同,如儿童肝肾功能发育不完善,需选择对肝肾功能影响小且适合儿童的抗菌药物。
2.用药疗程:一般疗程需足够,通常根据感染的严重程度、病原菌类型等综合确定,一般至少持续至患者体温正常、感染相关症状体征消失后至少2-3天,且总疗程通常需1-2周左右,但需个体化评估。
四、感染防控与预防复发
1.导管维护:严格执行导管维护的无菌操作规范,包括定期更换敷料、肝素帽等,保持导管部位清洁干燥。对于不同年龄人群,如儿童在维护时需更加轻柔,避免引起患儿不适和操作失误。
2.加强监测:持续监测患者体温、血常规等感染相关指标,以及导管部位情况,及时发现可能的复发或新的感染情况。对于有基础病史的患者,要加强基础病的管理,提高患者自身抵抗力,有助于预防感染复发。
五、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患者:儿童的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需特别注意,在抗菌药物选择上要严格遵循儿科用药原则,避免使用对儿童生长发育可能有影响的药物,同时在导管维护和病情观察上要更加细致,因为儿童表达能力有限,病情变化可能更隐匿。
2.老年患者:老年患者常伴有多种基础疾病,在抗菌药物选择时要考虑其肝肾功能减退对药物代谢的影响,选择合适的药物剂量和种类。同时,老年患者皮肤黏膜抵抗力相对较弱,更要注意导管部位的清洁和维护,预防感染复发。
3.免疫抑制患者:如肿瘤化疗患者、艾滋病患者等,其自身免疫力低下,发生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后病情可能更严重,治疗时除了积极抗菌治疗外,还要注重提升患者免疫力,同时在导管维护上要更加严格无菌操作,防止感染反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