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及婴幼儿分泌性中耳炎的治疗方法有哪些
分泌性中耳炎有多种治疗方式,6个月-4岁非化脓性等情况可观察等待3个月;怀疑细菌感染等用抗生素,鼻用糖皮质激素可改善咽鼓管通气;观察等待无效等可考虑鼓膜切开术;反复发作等可考虑鼓膜切开加置管术;合并腺样体肥大且保守治疗不佳可考虑腺样体切除术,各方式需考虑儿童年龄、全身情况等因素
一、观察等待
1.适用情况:对于6个月-4岁、非化脓性、无明显耳部疼痛等严重不适表现且鼓膜无明显膨出的分泌性中耳炎患儿,可先进行观察等待。一般观察等待时间为3个月左右。在此期间需密切关注患儿听力、耳部症状等变化情况。因为此年龄段儿童的分泌性中耳炎有一定的自愈倾向,部分患儿可自行恢复中耳通气引流状态。
2.考虑因素:需考虑儿童的年龄因素,6个月-4岁儿童自身的免疫系统等逐渐发育,有一定的自我恢复能力;同时要关注患儿的生活方式,如是否有频繁感冒等可能影响中耳的情况,若有频繁感冒等情况可能会影响观察等待的效果,需要及时评估调整。
二、药物治疗
1.抗生素:仅在怀疑有细菌感染、出现急性化脓性中耳炎可能等情况下使用抗生素。例如,当患儿出现发热、耳痛明显加重、鼓膜穿孔有脓液流出等疑似细菌感染表现时,可根据情况选用合适的抗生素,如青霉素类等,但需严格掌握用药指征,避免滥用。因为过度使用抗生素可能导致耐药菌产生等问题,同时要考虑儿童的年龄因素,不同年龄段儿童对抗生素的耐受性等有差异。
2.鼻用糖皮质激素:可减轻鼻黏膜肿胀,改善咽鼓管通气功能。如糠酸莫米松鼻喷雾剂等,适用于存在鼻黏膜肿胀、鼻塞等影响咽鼓管功能的患儿。但使用时要考虑儿童的年龄,严格按照儿童适用的剂量和方法使用,因为鼻用糖皮质激素在儿童中的使用需要谨慎评估其益处和潜在风险。
三、鼓膜切开术
1.适用情况:对于观察等待3个月以上无效、积液黏稠不易排出、有听力下降明显影响儿童语言发育等情况的患儿,可考虑行鼓膜切开术。通过鼓膜切开,可将中耳积液引出,改善中耳通气引流。
2.考虑因素:需要综合考虑患儿的病史,如既往分泌性中耳炎的治疗经过等;同时要考虑儿童的生活方式,术后需要注意避免耳部进水等情况,家长需要配合做好术后护理等。
四、鼓膜切开加置管术
1.适用情况:对于反复发作的分泌性中耳炎、分泌性中耳炎合并腺样体肥大且保守治疗效果不佳等情况的患儿,可考虑鼓膜切开加置管术。通过在鼓膜上放置通气管,可长期保持中耳通气,防止积液再次积聚。
2.考虑因素:要考虑儿童的年龄,一般适用于4岁以上反复发生分泌性中耳炎的患儿等;同时要关注患儿的全身情况,如是否有免疫缺陷等情况,若有免疫缺陷等情况可能会影响置管术后的恢复等。
五、腺样体切除术
1.适用情况:如果分泌性中耳炎患儿合并有腺样体肥大,且经保守治疗效果不佳,可考虑行腺样体切除术。因为腺样体肥大可阻塞咽鼓管咽口,影响咽鼓管功能,导致分泌性中耳炎反复发作。
2.考虑因素:需要考虑儿童的年龄,一般建议在合适的年龄进行腺样体切除手术,同时要评估患儿的全身情况,如营养状况、是否有其他系统疾病等,因为腺样体切除术是一种手术操作,需要考虑儿童的耐受能力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