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射性直肠炎早期有肠道刺激症状如腹泻、便意频繁,以及直肠局部不适如肛门坠胀感;晚期有肠道黏膜损伤加重表现如便血、直肠狭窄相关表现,还有全身相关表现如乏力、体重下降
一、早期症状
(一)肠道刺激症状
1.腹泻:放射性直肠炎早期可能出现腹泻,这是因为盆腔部位接受放射治疗后,直肠黏膜受到损伤,导致肠道蠕动功能紊乱。一般来说,每日腹泻次数可从数次到十余次不等,粪便多为稀便或水样便,部分患者可能伴有黏液。例如,有研究表明,在接受盆腔放射治疗的肿瘤患者中,约一定比例会早期出现腹泻症状,其机制与放射引起的直肠黏膜炎症、腺体分泌增加以及肠道运动功能改变有关。
2.便意频繁:由于直肠受刺激,患者会频繁产生便意,但每次排便量不多。这是因为直肠黏膜受炎症刺激后,神经感受器处于敏感状态,即使直肠内仅有少量粪便或分泌物,也会引发便意反射。年龄较大的患者可能因身体机能相对较弱,对这种便意频繁的耐受度更低,生活质量受影响更明显;而年轻患者可能因活动量相对较大等因素,在应对便意频繁时需要更注重休息和及时寻找合适的排便场所。
(二)直肠局部不适
1.肛门坠胀感:患者会感觉肛门有坠胀不适的感觉,这是直肠受放射性损伤后,局部炎症刺激周围神经所致。坠胀感可能在排便前较为明显,也可在无明显排便欲时出现。对于有既往肛肠疾病病史的患者,如曾有痔疮、肛裂等病史,放射性直肠炎导致的肛门坠胀感可能会加重原有病情的不适感,需要更加密切关注和进行针对性的评估与处理。
二、晚期症状
(一)肠道黏膜损伤加重表现
1.便血:随着病情进展,直肠黏膜损伤加重,可能出现便血症状。便血程度可轻可重,轻者仅在粪便表面可见少量鲜血,重者可出现大量便血。其发生机制是放射性损伤导致直肠黏膜血管破裂出血。老年患者由于血管弹性相对较差等因素,便血时可能更易出现贫血等并发症,需要加强对血红蛋白等指标的监测;而女性患者在月经周期等特殊时期,便血情况可能会与正常月经出血混淆,需要仔细鉴别。
2.直肠狭窄相关表现:长期的放射性直肠炎可能导致直肠黏膜纤维化,进而引起直肠狭窄。患者会出现排便困难,粪便变细,严重时可出现肠梗阻相关表现,如腹痛、腹胀、呕吐等。直肠狭窄的发生与放射治疗对直肠组织的损伤,导致纤维组织增生有关。对于有多次盆腔放射治疗史的患者,更要警惕直肠狭窄的发生,定期进行直肠指检等检查有助于早期发现直肠狭窄情况。
(二)全身相关表现
1.乏力:由于长期肠道不适、便血等情况,患者可能出现乏力症状。这是因为机体长期处于慢性消耗状态,营养物质吸收不良等因素导致能量供应不足。不同生活方式的患者,如平时运动量较大的患者,出现乏力后对日常生活和工作的影响更为显著,需要根据自身情况适当调整活动量,保证充足的休息。
2.体重下降:患者可能会出现体重下降,这与肠道功能受损、食欲减退以及营养吸收障碍等有关。例如,肠道炎症影响了食物的消化和吸收,使得机体摄入的营养不能满足自身需求,从而导致体重逐渐减轻。对于儿童患者,体重下降可能会影响其生长发育,需要特别关注营养支持等干预措施,保证其正常的生长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