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中医治疗方法是什么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属中医“脉痹”“脱疽”范畴,中药内服需辨证论治,气虚血瘀型用补阳还五汤加减,寒湿阻络型用阳和汤加减;中药外治有熏洗和外敷,熏洗能促进气血运行等,外敷可缓解症状;针灸推拿能调节气血阴阳等改善下肢血液循环,特殊人群如老年、女性及有基础病史患者治疗时需注意相应事项。
一、中药内服治疗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属中医“脉痹”“脱疽”范畴,中药内服需辨证论治。若为气虚血瘀型,常见症状有患肢酸胀、麻木、间歇性跛行,皮肤色泽淡暗,可选用补阳还五汤加减,方中黄芪大补元气,桃仁、红花、川芎等活血化瘀,现代研究表明补阳还五汤能改善肢体血液循环,增加血流量。若是寒湿阻络型,表现为患肢发凉、怕冷、麻木、间歇性跛行加重,疼痛遇寒加剧,得温痛减,可选用阳和汤加减,方中熟地、鹿角胶温补精血,肉桂、麻黄温通散寒,该方具有扩张血管、改善微循环的作用,临床研究显示其对改善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寒湿阻络证有一定疗效。
二、中药外治方法
1.中药熏洗:可选用活血化瘀、通络止痛的中药方剂进行熏洗,如以乳香、没药、当归、川芎、红花等药物组成的方剂,通过热力和药物的共同作用,使药物透过皮肤进入体内,促进患肢气血运行。研究证实中药熏洗能降低血液黏稠度,改善血管内皮功能,增加肢体的血液灌注。
2.中药外敷:将具有消肿止痛、化瘀通络作用的中药制成膏剂外敷于患肢局部,如用消肿化瘀膏等,可缓解患肢疼痛、肿胀等症状,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调节局部血管舒缩功能、减轻炎症反应有关。
三、针灸推拿治疗
1.针灸:选取足三里、三阴交、血海、阳陵泉等穴位进行针刺,足三里为足阳明胃经合穴,能调理脾胃、补益气血;三阴交为足三阴经交会穴,可健脾益胃、调补肝肾;血海能活血养血;阳陵泉为筋会,可舒筋活络。针灸通过刺激穴位调节机体气血阴阳平衡,改善下肢血液循环。现代针灸研究发现,针刺相关穴位可增加下肢动脉血流速度,改善下肢缺血状态。
2.推拿:专业医师可采用揉、按、推、拿等手法,在患肢及相关经络循行部位进行操作,如揉下肢肌肉以放松肌肉,促进气血流通,按揉穴位以激发经气。推拿能缓解肌肉紧张,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引起的肢体不适有一定的缓解作用,但需由专业人员操作,避免因手法不当加重病情。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老年患者:老年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常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在中医治疗时需综合考虑其肝肾功能等情况,中药用药需谨慎,避免选用对肝肾功能有明显损害的药物,且针灸推拿时要注意力度适中,防止因体质虚弱等原因出现意外。
女性患者:女性患者在月经期间等特殊生理时期进行中医治疗时,需调整中药方剂或推拿针灸的手法及穴位选择,如月经期间应避免使用过多活血化瘀作用较强的中药,针灸时穴位选择要兼顾女性生理特点。
有基础病史患者:对于合并糖尿病、高血压等基础疾病的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中医治疗时要与基础疾病的治疗相互配合,中药内服、外治及针灸推拿等方法的应用均需在控制基础疾病稳定的前提下进行,例如在使用中药熏洗时要注意监测血糖、血压等指标,防止因局部血液循环改善等因素导致基础疾病波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