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张型心肌病有多种症状表现,包括呼吸困难(因心脏收缩功能减退致肺循环淤血,儿童活动后呼吸频率增快)、乏力(心脏泵血不足致机体能量供应不足,女性妊娠时可能更明显)、水肿(多从下肢开始的凹陷性水肿,长期站立或久坐者更明显)、心律失常相关症状(心悸、头晕黑矇甚至晕厥)以及其他症状(咳嗽咳痰、食欲减退腹胀等)
一、症状表现
(一)呼吸困难
1.发生机制:扩张型心肌病患者由于心脏收缩功能减退,心输出量减少,肺循环淤血,导致呼吸困难。早期可能在活动后出现,随着病情进展,休息时也可发生。例如,患者在从事日常活动如快走、爬楼梯等时,就会感觉气不够用,需要停下休息;严重时可能呈端坐呼吸,即患者被迫采取端坐位以缓解呼吸困难。
2.年龄因素影响:儿童患者出现呼吸困难时,可能表现为呼吸频率增快,家长可观察到孩子呼吸急促,尤其是在活动后更为明显。这是因为儿童心脏储备功能相对较弱,心脏功能受损后更容易出现肺循环淤血的表现。
(二)乏力
1.产生原因:心脏泵血功能下降,全身组织器官灌注不足,导致机体能量供应不足,从而使患者感到乏力。患者会感觉肢体酸软,活动耐力明显下降,原本能轻松完成的工作或家务,现在会感到力不从心。
2.性别差异:一般来说,男性和女性在乏力表现上可能没有本质区别,但女性在妊娠等特殊生理状态下,由于身体负担加重,可能会使乏力症状更为明显。例如,妊娠期间女性心脏负荷增加,若本身有扩张型心肌病,乏力症状可能会加重。
(三)水肿
1.出现部位及机制:多从下肢开始出现凹陷性水肿,逐渐向上蔓延。这是因为体循环淤血,静脉回流受阻,液体渗出到组织间隙所致。随着病情进一步发展,可出现腹水、胸水等。例如,患者晨起时可能发现脚踝部水肿,按压有凹陷,长时间站立或行走后水肿会加重。
2.生活方式影响:长期站立或久坐的患者,由于下肢静脉回流相对不畅,水肿可能会更明显。因此,这类患者需要注意避免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适当活动下肢以促进血液回流。
(四)心律失常相关症状
1.心悸:由于心脏节律异常,患者可自觉心跳不规则、心慌等。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常合并各种心律失常,如室性早搏、心房颤动等,从而引起心悸症状。例如,患者可能突然感到心脏跳动明显加快或乱跳,持续一段时间后缓解或加重。
2.头晕、黑矇甚至晕厥:严重的心律失常可导致心脏输出量骤减,脑供血不足,从而出现头晕、黑矇,甚至晕厥。尤其是快速性心律失常或严重的缓慢性心律失常发作时,更易出现这些症状。对于老年患者,由于其身体各器官功能减退,脑供血不足时耐受能力较差,晕厥可能会带来更大的风险,如跌倒导致骨折等外伤。
(五)其他症状
1.咳嗽、咳痰:肺循环淤血时,可引起咳嗽、咳痰,多为白色泡沫状痰,合并肺部感染时,痰可变为黄色脓性痰。例如,患者可能经常在夜间出现咳嗽,影响睡眠。
2.食欲减退、腹胀:胃肠道淤血可导致患者食欲减退、腹胀,进而影响营养摄入,加重患者的全身状况。老年患者本身消化功能可能就有所减退,加上扩张型心肌病引起的胃肠道淤血,食欲减退和腹胀的症状可能会更为突出,需要注意加强营养支持,但要避免过度进食加重胃肠道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