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分级从患者日常活动时心衰症状表现分为Ⅰ-Ⅳ级,AHA/ACC分期从心衰高危到难治性终末期分为A-D期,不同分级方法助医生评估病情、制定方案与判断预后,临床需综合多方面信息准确分级诊断,不同分级患者生活方式调整等有别,特殊人群有特殊注意事项
一、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分级
1.Ⅰ级:患者有心脏病,但日常活动量不受限制,一般活动不引起乏力、呼吸困难等心衰症状。例如,一位患有轻度冠心病的中年男性,平时可以正常上班、进行轻度体力活动,如快走等,不会出现心衰相关不适。
2.Ⅱ级:心脏病患者的体力活动受到轻度限制,休息时无自觉症状,但平时一般活动下可出现乏力、心悸、呼吸困难或心绞痛等症状。比如,一位有高血压性心脏病的女性,平时能做家务,但爬几层楼梯后就会出现气短、胸闷的情况。
3.Ⅲ级:心脏病患者体力活动明显受限,小于平时一般活动即引起上述的心衰症状。例如,一位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安静休息时无不适,但日常的轻微活动,像缓慢行走几十米就会出现明显的呼吸困难、乏力等。
4.Ⅳ级:心脏病患者不能从事任何体力活动,休息状态下也存在心衰症状,活动后加重。比如,一位严重心衰的老年患者,即使卧床休息时也有呼吸困难、不能平卧等表现,稍一活动症状就会明显加重。
二、AHA/ACC分期
1.A期:心力衰竭高危人群,尚无心脏结构或功能异常,也无心衰症状。例如,有高血压但血压控制较好、有冠心病危险因素但尚未发生心肌梗死的人群,这类人群需要积极控制危险因素,如控制血压、血脂、血糖等,以预防心衰的发生。
2.B期:已有心脏结构异常,但尚无心衰症状。常见于有心肌梗死病史、超声心动图发现左心室射血分数降低但无心衰表现的患者,此阶段需要进行有效的干预,如使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等药物改善心肌重构,防止心衰进展。
3.C期:既有心脏结构异常,也有既往或目前有心衰症状。比如,有扩张型心肌病病史,已经出现过呼吸困难、水肿等心衰症状的患者,需要规范的药物治疗以及生活方式的管理等综合措施来控制心衰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4.D期:难治性终末期心力衰竭,需要特殊的治疗措施。例如,经过常规治疗仍反复出现心衰加重,需要进行心脏移植等特殊治疗的患者,此阶段患者预后较差,需要多学科团队进行综合管理,关注患者的心理状态等多方面情况。
不同的分级方法从不同角度对心力衰竭进行了界定,有助于医生评估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制定治疗方案以及判断预后等。在临床实践中,医生会综合患者的病史、症状、体征以及相关检查等多方面信息来对心力衰竭进行准确的分级和诊断,从而为患者提供合适的医疗干预措施。对于不同分级的患者,生活方式的调整也很重要,比如A期和B期患者要注意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合理饮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等;C期和D期患者除了规范治疗外,还需要密切监测病情变化,遵循医生的治疗方案,特殊人群如老年人、儿童等在分级管理中也有其特殊的注意事项,老年人可能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在治疗时要考虑药物相互作用等问题,儿童心力衰竭相对少见,但一旦发生需要更加精准地根据分级进行个体化的治疗和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