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性外斜视怎么办
共同性外斜视的处理方法包括非手术治疗和手术治疗及不同人群的特殊考虑。非手术治疗有屈光矫正和视能训练,屈光矫正需检查配镜,视能训练增强双眼协调融合功能;手术治疗是在非手术效果不佳时考虑,要选择合适时机和方式,如外直肌后徙术等;儿童患者要关注视功能发育、用眼习惯和心理,成年患者要考虑外观、视功能对生活工作的影响及手术风险等。
一、非手术治疗
屈光矫正:对于伴有屈光不正的共同性外斜视患者,首先要进行屈光检查。如果存在远视、近视或散光等情况,需要佩戴合适的眼镜来矫正屈光不正。例如,对于调节性内斜视部分患者,通过佩戴合适眼镜矫正屈光不正后,斜视情况可能会得到改善。一般来说,需要进行散瞳验光等详细检查来确定准确的屈光度数,从而开具合适的眼镜处方。对于儿童患者,由于其眼部发育还在进行中,定期复查屈光状态并调整眼镜度数非常重要,因为随着生长发育,屈光度数可能会发生变化。
视能训练:包括正位视训练等。通过特定的视能训练方法,帮助患者增强双眼的协调能力和融合功能。例如,可以使用融合训练仪等设备进行训练,让患者在训练过程中逐步提高双眼同时注视、融合以及立体视等功能,从而改善外斜视情况。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视能训练的方式和强度可能会有所不同。儿童患者可能需要在家长的配合下进行一些简单有趣的训练游戏来达到视能训练的目的,而成年患者则可以更自主地按照训练方案进行系统训练。
二、手术治疗
手术时机选择:当非手术治疗效果不佳时,可考虑手术治疗。一般来说,如果外斜视度数较大,影响外观和视功能,或者患者的融合功能逐渐减退等情况出现时,需要考虑手术干预。对于儿童患者,手术时机的选择需要综合考虑斜视度数、双眼视功能等多方面因素。如果是调节性外斜视,通常先进行屈光矫正,若矫正后仍存在残余斜视且影响视功能时再考虑手术;而非调节性外斜视则根据斜视度数等情况尽早考虑手术,以避免对视功能发育造成不良影响。
手术方式:常见的手术方式有外直肌后徙术、内直肌缩短术等。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例如,对于外斜视度数较大的患者,可能会选择外直肌后徙术,通过将外直肌向后移位,减弱其拉力;对于同时伴有内直肌力量不足的患者,可能会选择内直肌缩短术来增强内直肌的力量,从而达到矫正斜视的目的。手术过程中会在显微镜下进行操作,以确保手术的精确性,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三、不同人群的特殊考虑
儿童患者: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在处理共同性外斜视时需要特别关注其视功能的发育。家长要密切配合医生进行治疗,按时带孩子进行复查,包括屈光检查、眼位检查等。在生活中,要注意培养孩子良好的用眼习惯,避免长时间近距离用眼等不良行为。同时,要关注孩子的心理状态,因为外斜视可能会对孩子的心理产生一定影响,如导致自卑等情绪,家长需要给予孩子心理上的支持和引导。
成年患者:成年患者在考虑治疗方式时,除了关注斜视的矫正效果外,还需要考虑外观和视功能对生活和工作的影响。如果选择手术治疗,要充分了解手术的风险和可能的并发症。在术后恢复期间,要按照医生的要求进行护理,注意眼部卫生,避免眼部感染等情况发生。同时,成年患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工作和生活需求,与医生充分沟通,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治疗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