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了异位性皮炎怎么治疗
异位性皮炎的治疗包括一般治疗和药物治疗及特殊人群注意事项。一般治疗需皮肤保湿(选合适产品)和避免刺激因素(如搔抓、选合适衣物、调温湿度、避过敏物);药物治疗外用有弱效及中效糖皮质激素、钙调磷酸酶抑制剂,系统用抗组胺药、免疫抑制剂;特殊人群中婴幼儿要重保湿、慎选药物等,老年人要加强保湿、考虑基础病选药,女性优先选对外观影响小药物,男性注意工作对皮肤影响。
避免刺激因素:应避免搔抓、热水烫洗等刺激皮肤的行为。穿着宽松、柔软的棉质衣物,减少衣物与皮肤的摩擦。在生活方式方面,要注意居住环境的温度和湿度,保持室内温度在25~28℃,湿度在50%~60%较为适宜。对于有过敏史的患者,要特别留意可能引起过敏的物质,如某些食物(海鲜、牛奶等)、花粉、尘螨等,尽量避免接触。
药物治疗
外用药物
糖皮质激素:弱效糖皮质激素如氢化可的松乳膏等,适用于婴幼儿及面部、颈部等皮肤薄嫩部位;中效糖皮质激素如地奈德乳膏等,可用于身体其他部位的轻至中度异位性皮炎。糖皮质激素能减轻炎症反应,缓解瘙痒,但长期使用可能会引起皮肤萎缩、毛细血管扩张等不良反应,所以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根据病情调整用药强度和时间。
钙调磷酸酶抑制剂:如他克莫司软膏、吡美莫司乳膏等,适用于面部、颈部等皮肤薄嫩部位以及成人的轻至中度异位性皮炎。这类药物相对来说副作用较少,不会引起皮肤萎缩等问题,但可能会有局部刺激感,开始使用时可能会出现短暂的灼热、刺痛等,一般随着用药时间延长会逐渐减轻。
系统药物
抗组胺药物:可选用氯雷他定、西替利嗪等,能缓解瘙痒症状,帮助患者改善睡眠等生活质量。对于儿童患者,要选择适合儿童剂型的抗组胺药物,并且要注意药物的剂量和不良反应,如嗜睡等。成年人使用时也要关注自身对药物的耐受情况。
免疫抑制剂:对于病情严重、常规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可考虑使用免疫抑制剂,如环孢素等。但这类药物有较多的不良反应,如肾毒性、感染风险增加等,所以需要严格掌握适应证,在医生的密切监测下使用。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婴幼儿:婴幼儿患异位性皮炎时,家长要格外小心护理。保湿是关键中的关键,选择婴幼儿专用且温和无刺激的保湿产品。在药物选择上,尽量避免使用强效糖皮质激素,可优先考虑弱效糖皮质激素或钙调磷酸酶抑制剂,且使用剂量要严格按照婴幼儿的体重等情况由医生把控。同时,要注意保持婴幼儿皮肤清洁,但洗澡时间不宜过长,水温不宜过高,选择温和的婴儿沐浴产品。
老年人:老年人患异位性皮炎时,皮肤屏障功能更差,保湿工作要做得更到位。在药物选择上,要考虑老年人可能存在的基础疾病,如肝肾功能不全等,避免使用对肝肾功能影响较大的药物。外用药物的选择同样要谨慎,根据皮肤状况选择合适强度的药物,密切观察用药后的皮肤反应和全身情况。
女性患者:女性患者在选择外用药物时,可能会考虑药物对皮肤外观的影响,对于面部等部位,可优先选择钙调磷酸酶抑制剂等副作用相对较小且对皮肤外观影响较小的药物。同时,要注意月经周期等因素对皮肤状况的可能影响,在经期前后皮肤可能会有变化,要加强皮肤护理。
男性患者:男性患者如果从事一些特殊职业,如经常接触刺激性物质的工作,要更加注意工作环境对皮肤的影响,加强皮肤防护,在工作之余要注重皮肤的保湿和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