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湿性关节炎与类风湿
风湿性关节炎与类风湿关节炎在病因、发病特点、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上有区别,治疗方式不同,且儿童、女性、老年等特殊人群有各自注意事项,风湿性关节炎由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引发,多发生于5-15岁儿童青少年,呈游走性多发性大关节受累,无畸形,治疗以抗感染和抗风湿为主;类风湿关节炎是自身免疫病,任何年龄可发病,30-50岁女性多见,对称性小关节受累易畸形,治疗包括多种药物长期规范治疗;儿童患者要考虑药物对生长发育影响并关注心理,女性患者妊娠需调整方案注意保暖等,老年患者要防药物相互作用及关节保护。
发病特点:风湿性关节炎多发生于5-15岁的儿童和青少年,呈游走性、多发性关节炎,常累及大关节,如膝关节、踝关节、肩关节、腕关节等,一般不会导致关节畸形。类风湿关节炎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以30-50岁女性多见,多为对称性小关节受累,如双手近端指间关节、掌指关节、腕关节等,病情迁延,后期易出现关节畸形、功能障碍。
实验室检查:风湿性关节炎患者抗链球菌溶血素O(ASO)常升高,C反应蛋白(CRP)、红细胞沉降率(ESR)可增快,类风湿因子(RF)多为阴性。类风湿关节炎患者RF可呈阳性,抗环瓜氨酸肽抗体(抗CCP抗体)对类风湿关节炎的诊断特异性较高,CRP、ESR也常增快。
影像学检查:风湿性关节炎早期影像学多无明显异常,后期若有滑膜炎症等,可能无关节破坏等严重表现。类风湿关节炎早期可见关节周围软组织肿胀、骨质疏松,随着病情进展,可见关节间隙狭窄、关节面侵蚀、骨质破坏及关节畸形等。
风湿性关节炎与类风湿关节炎的治疗
风湿性关节炎治疗:主要是抗感染及抗风湿治疗,使用青霉素等抗生素控制链球菌感染,同时使用非甾体抗炎药如阿司匹林等缓解关节炎症、疼痛等症状。由于是感染引发,积极抗感染后病情多可控制,且一般不留严重关节后遗症。
类风湿关节炎治疗:治疗包括药物治疗、免疫治疗等。药物有非甾体抗炎药缓解症状,改善病情抗风湿药如甲氨蝶呤等延缓病情进展,生物制剂等也可用于治疗。需长期规范治疗以控制病情,减少关节畸形发生风险。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患者:儿童患风湿性关节炎时,因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治疗时要考虑药物对生长发育的影响,如使用非甾体抗炎药需谨慎评估,选择对生长发育影响小的药物,并密切监测生长指标。儿童类风湿关节炎患者除药物治疗外,要注意关节功能锻炼,在不加重关节损伤的前提下,帮助维持关节活动度和肌肉力量,同时要关注心理状态,因疾病可能影响学习和社交,需给予心理支持。
女性患者:女性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在妊娠期间病情可能会有变化,需在风湿科和产科医生共同评估下调整治疗方案,部分药物可能对胎儿有影响,要避免使用对胎儿有致畸等不良影响的药物。在日常生活中,女性患者要注意关节保暖,避免过度劳累,保持良好的生活作息,以利于病情控制。
老年患者:老年风湿性关节炎或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常伴有其他基础疾病,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治疗时要考虑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使用非甾体抗炎药时要警惕胃肠道出血、肾功能损害等不良反应,需密切监测肝肾功能、血常规等指标。老年患者关节功能退化基础上患此类疾病,要注意关节保护,避免长时间行走、站立等加重关节负担的活动,可选择合适的辅助器具如手杖等帮助行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