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红斑狼疮是什么病
系统红斑狼疮是自身免疫性疾病,可累及多系统器官,发病机制与遗传、环境、雌激素等有关,临床表现多样,诊断用美国风湿病学会1997年修订分类标准,治疗分一般和药物,特殊人群育龄女性、儿童、老年患者有不同注意事项。
一、发病机制
其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明确,可能与遗传、环境、雌激素等多种因素有关。遗传因素方面,有研究表明某些基因的异常与系统红斑狼疮的易感性相关;环境因素包括紫外线照射,紫外线可使皮肤细胞凋亡,释放自身抗原,从而诱发免疫反应;雌激素可能通过影响免疫系统,在女性患者中更易诱发该病。
二、临床表现
1.皮肤黏膜表现:约80%患者有皮肤损害,常见的有面部蝶形红斑,呈对称性分布于双颊部和鼻梁部;还可出现盘状红斑、光过敏等表现,光过敏是指患者暴露于紫外线后皮肤病变加重或出现新的皮疹。
2.全身症状:患者常出现发热,可为低热或高热;还可有乏力、疲倦、体重下降等全身表现。
3.关节肌肉表现:多数患者有关节疼痛,可累及多个关节,部分患者可出现晨僵,但一般不引起关节畸形;部分患者有肌肉无力。
4.肾脏损害:是系统红斑狼疮常见且严重的表现之一,可出现蛋白尿、血尿、水肿、高血压等,严重时可发展为肾衰竭。
5.血液系统表现:可出现贫血、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等,患者可表现为面色苍白、易感染、皮肤瘀点瘀斑等。
6.神经系统表现:可出现头痛、癫痫发作、精神症状等,如抑郁、焦虑、认知障碍等。
7.其他系统表现:还可累及呼吸系统,出现胸膜炎、肺炎等;累及消化系统,出现食欲不振、腹痛、腹泻等。
三、诊断标准
目前主要采用美国风湿病学会1997年修订的系统性红斑狼疮分类标准。该标准包括11项指标,如颊部红斑、盘状红斑、光过敏、口腔溃疡、关节炎、浆膜炎、肾脏病变、神经系统病变、血液系统病变、免疫学异常、抗核抗体阳性等。符合其中4项或4项以上者,在除外其他疾病后,可诊断为系统性红斑狼疮。
四、治疗
治疗主要包括一般治疗和药物治疗等。一般治疗包括避免日晒、注意休息等。药物治疗常用的有糖皮质激素,如泼尼松等,可起到抗炎、免疫抑制作用;免疫抑制剂,如环磷酰胺、吗替麦考酚酯等,可抑制免疫反应。
五、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育龄女性: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病情稳定后可考虑妊娠,但需要在医生的密切监测下进行。妊娠期间可能需要调整药物治疗方案,因为某些药物可能对胎儿有影响。例如,羟氯喹在妊娠期间相对安全,但需定期监测胎儿情况;而环磷酰胺等免疫抑制剂在妊娠期间一般不建议使用,以免导致胎儿畸形等。
2.儿童患者:儿童系统性红斑狼疮的临床表现可能与成人有所不同,更易出现肾脏等重要脏器的损害。在治疗时需谨慎选择药物,优先考虑对生长发育影响较小的治疗方案。同时,要密切监测儿童的生长发育情况,定期进行相关检查,如骨密度检查等,以评估药物对骨骼发育的影响。
3.老年患者:老年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常伴有其他基础疾病,在治疗时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整体健康状况。药物的选择和剂量需要更加谨慎,因为老年患者的肝肾功能可能有所减退,药物代谢减慢,容易发生药物不良反应。例如,使用糖皮质激素时,要注意监测患者的血糖、血压、骨质疏松等情况,同时需评估是否合并有糖尿病、高血压、骨质疏松等基础疾病,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管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