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全身性红斑狼疮
全身性红斑狼疮是累及全身多系统和脏器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发病与遗传、环境等因素相关,临床表现多样,诊断依靠实验室检查及分类标准,治疗主要用药物控制,需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调整方案,儿童和女性患者治疗有特殊考量。
一、全身性红斑狼疮的定义
全身性红斑狼疮(systemiclupuserythematosus,SLE)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它会累及全身多个系统和脏器。自身免疫系统错误地攻击自身组织和器官,导致炎症反应等一系列病理改变。
二、发病机制相关因素
1.遗传因素:遗传在SLE的发病中起到一定作用。研究发现,某些基因的突变或多态性与SLE的易感性相关。如果家族中有SLE患者,那么其他家庭成员患病的风险会相对增加。从年龄角度看,不同年龄段都可能发病,但以育龄期女性更为多见,这可能与女性体内的激素水平等因素有关。
2.环境因素:紫外线照射是一个重要的环境诱因,长期暴露在紫外线下会促使SLE病情发作或加重。一些化学物质、感染等也可能参与SLE的发病过程。生活方式方面,长期处于精神压力大的状态可能会影响免疫系统的平衡,从而增加患病风险。
三、临床表现方面的多样表现
1.皮肤表现:常见的有面部蝶形红斑,这是SLE较具特征性的皮肤表现,表现为双侧面颊部对称性的红斑,形似蝴蝶。还可能出现盘状红斑、光过敏等表现。光过敏是指患者皮肤暴露于紫外线后出现皮疹加重或新皮疹出现。
2.系统受累表现
肾脏受累:可出现蛋白尿、血尿、水肿等肾炎相关表现,严重时可发展为肾功能不全。对于儿童患者,肾脏受累可能会影响其生长发育,因为肾脏功能异常会影响体内代谢产物的排出以及营养物质的正常代谢等。
血液系统受累:可出现贫血、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等情况。贫血会导致患者出现乏力、面色苍白等症状;白细胞减少会使患者抵抗力下降,容易发生感染;血小板减少则可能导致皮肤瘀点、瘀斑、鼻出血、牙龈出血等出血倾向。
神经系统受累:可表现为头痛、癫痫发作、认知障碍等。对于女性患者,在妊娠等特殊时期,神经系统受累的表现可能会发生变化,需要特别关注。
心血管系统受累:可出现心包炎、心肌炎等,表现为胸痛、心悸等症状。
四、诊断相关要点
1.实验室检查
自身抗体检测:抗核抗体(ANA)是SLE的筛查指标,阳性率较高,但特异性相对较低。抗双链DNA抗体(抗ds-DNA抗体)对SLE的诊断特异性较高,且其滴度与疾病活动度相关。抗Sm抗体也是SLE的特异性抗体之一。
血常规、尿常规等检查:血常规可发现血细胞减少等情况;尿常规可发现蛋白尿、血尿等肾脏受累的表现。
2.诊断标准:目前常用美国风湿病学会1997年修订的SLE分类标准,符合其中4项或4项以上者,在除外感染、肿瘤和其他结缔组织病后,可诊断为SLE。
五、治疗相关原则
目前主要通过药物来控制病情,常用药物包括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等。但在治疗过程中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如病情活动度、脏器受累情况等调整治疗方案。对于儿童患者,在治疗时需要更加谨慎地选择药物,因为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药物可能会对其生长发育产生影响,要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措施,并密切监测药物的不良反应。对于女性患者,在妊娠等特殊时期,治疗方案需要进行个体化调整,以平衡母亲病情控制和胎儿健康的关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