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扁桃体乳头状瘤
扁桃体乳头状瘤是发生在扁桃体部位的良性肿瘤,病因与HPV感染、局部刺激有关,临床表现有小瘤无症状、大瘤有咽部异物感等,诊断靠体格检查和病理检查,治疗以手术为主并需术后随访。
一、定义
扁桃体乳头状瘤是一种发生在扁桃体部位的良性肿瘤,由乳头样结构的上皮和结缔组织向表面呈外生性生长形成,其上皮成分主要为复层鳞状上皮,间质为血管和结缔组织构成的轴心。
二、病因
1.病毒感染: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被认为是重要病因,尤其是低危型HPV,如HPV-6、HPV-11等感染可能与扁桃体乳头状瘤的发生相关。研究发现,在扁桃体乳头状瘤组织中可检测到HPVDNA,提示HPV感染参与了肿瘤的发生发展过程。不同年龄、性别人群感染HPV的风险有所不同,一般来说,性生活活跃期人群感染风险相对较高,但扁桃体部位的HPV感染可能与口腔卫生、局部黏膜损伤等因素有关,儿童也可能因密切接触等途径感染HPV而发病。
2.局部刺激:长期的炎症刺激,如扁桃体反复的急、慢性炎症,可能导致扁桃体黏膜上皮异常增生,进而增加乳头状瘤发生的可能性。不良的生活方式,例如长期大量吸烟、酗酒,会对扁桃体黏膜造成损伤和刺激,也可能是诱发因素之一。有扁桃体炎病史的人群相对更容易出现扁桃体乳头状瘤,而不同生活方式的人群,如吸烟者比不吸烟者患扁桃体乳头状瘤的风险可能更高。
三、临床表现
1.症状表现
小的乳头状瘤:可能没有明显症状,多在体检或检查其他疾病时偶然发现。
较大的乳头状瘤:可引起咽部异物感、咽部不适、吞咽梗阻感等症状,部分患者可能出现声音嘶哑,如果乳头状瘤阻塞咽鼓管咽口,还可能导致耳鸣、听力减退等情况。不同年龄人群症状可能有所差异,儿童患者由于表述能力有限,可能更易出现因咽部不适导致的哭闹、进食困难等表现;成年患者症状相对更易被察觉,如能清晰表达咽部异物感等。
2.体征:通过喉镜检查可见扁桃体表面有单个或多个乳头状、桑椹状或菜花状新生物,颜色可为淡红色或灰白色,质软,触之易出血。
四、诊断
1.体格检查:医生通过间接喉镜或电子喉镜检查,观察扁桃体部位新生物的形态、大小、部位等情况。
2.病理检查:是确诊的关键。通过活检钳取部分新生物组织进行病理切片检查,显微镜下可见乳头状瘤的病理特征,如乳头中心为含血管的结缔组织间质,表面被覆增生的鳞状上皮,可明确诊断并与其他相似病变鉴别,如扁桃体癌等恶性肿瘤。不同年龄患者进行病理检查的操作难度和风险略有不同,儿童由于配合度相对较差,可能需要在麻醉下进行活检,但目前有相对安全的儿童麻醉技术保障检查的进行。
五、治疗
1.手术治疗:是主要的治疗方法。根据乳头状瘤的大小、部位等情况,可选择不同的手术方式,如用圈套器摘除、激光切除等。手术的目的是完整切除肿瘤,避免复发。对于儿童患者,手术需更加谨慎,要充分评估手术风险和对儿童生长发育的影响,选择合适的手术时机和操作方式,尽量减少对扁桃体正常生理功能的过度影响。
2.术后随访:术后需要定期随访,观察有无复发情况。因为存在复发的可能,所以即使手术切除彻底,也需要密切关注扁桃体部位的情况,尤其是有HPV感染史的患者,复发后可能需要再次治疗。不同年龄患者随访的频率和重点略有不同,儿童患者由于生长发育的特殊性,随访时还需关注对咽部功能和外观的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