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性红斑狼疮不会传染,其发病与遗传、性激素、环境等因素有关,特殊人群需注意不同事项。该疾病是自身免疫性疾病,无传染性,大量研究及临床观察证明与患者密切接触不会患病。发病因素方面,有遗传倾向但非唯一决定因素;育龄女性发病率高,雌激素或增加风险;紫外线、某些药物、病毒感染等环境因素也参与发病。特殊人群中,育龄女性计划妊娠需病情稳定6个月且停用致畸药后在医生指导下备孕,孕期密切监测;儿童及青少年起病急、病情重,治疗兼顾生长发育及心理健康;老年人临床表现不典型,治疗要综合考虑药物相互作用、对基础疾病影响及不良反应。
一、系统性红斑狼疮不会传染
系统性红斑狼疮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并非由病原体引起,所以不具备传染性。传染病是由各种病原体,如细菌、病毒、真菌、寄生虫等感染人体后产生的有传染性、在一定条件下可造成流行的疾病。而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发病机制与自身免疫系统紊乱有关,人体的免疫系统错误地攻击自身组织和器官,导致炎症和损伤。目前大量的医学研究及临床观察均未发现系统性红斑狼疮会在人与人之间传播。比如与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长期生活在一起,包括共同进餐、亲密接触等,都不会使人患上该病。
二、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发病相关因素
1.遗传因素:研究表明,系统性红斑狼疮具有一定的遗传倾向。如果家族中有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其亲属发病的风险相对较高。相关研究通过对大量患者家系的分析,发现特定的基因位点与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发病相关。但遗传因素并非唯一决定因素,即使携带相关基因,也不一定会发病。
2.性激素:系统性红斑狼疮在育龄女性中的发病率显著高于男性,提示性激素在发病中起重要作用。雌激素可能通过调节免疫系统,促进自身抗体的产生,从而增加发病风险。比如孕期女性体内激素水平变化,可能使部分有潜在发病倾向的女性诱发系统性红斑狼疮。
3.环境因素:紫外线照射可使皮肤上皮细胞出现凋亡,新抗原暴露而成为自身抗原,进而诱发或加重病情;某些药物如肼屈嗪、普鲁卡因胺等,可诱发药物性狼疮;病毒感染如EB病毒感染,可能通过影响免疫系统功能,参与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发病过程。
三、特殊人群的注意事项
1.育龄女性:由于系统性红斑狼疮好发于育龄女性,且疾病本身及治疗药物可能对妊娠产生影响,所以计划妊娠的女性,应在病情稳定至少6个月,且停用可能致畸的药物(如环磷酰胺、甲氨蝶呤等)后,在医生的指导下备孕。孕期需密切监测病情变化及胎儿发育情况,因为孕期激素水平变化可能导致病情波动。若孕期病情活动,可能增加孕妇流产、早产、胎儿生长受限等风险,也可能加重孕妇自身病情,危及生命。
2.儿童及青少年:儿童及青少年患系统性红斑狼疮,起病往往较急,病情较重。由于其免疫系统尚在发育阶段,疾病对生长发育可能产生不良影响,如影响骨骼发育导致身材矮小等。在治疗过程中,要充分考虑药物对儿童生长发育的副作用,优先选择对生长发育影响较小的治疗方案。同时,要关注患儿的心理健康,因为疾病可能影响其正常的学习和生活,导致心理压力增大。
3.老年人:老年人患系统性红斑狼疮相对少见,临床表现可能不典型,容易误诊或漏诊。由于老年人常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治疗时要综合考虑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对基础疾病的影响。同时,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对药物的耐受性较差,需密切监测药物不良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