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了中耳炎怎么治疗
中耳炎根据不同类型及人群有不同治疗方式。急性中耳炎全身治疗按成人、较大儿童和婴幼儿分别处理,局部治疗根据鼓膜穿孔前后情况用药;分泌性中耳炎保守治疗包括药物、咽鼓管吹张,无效则手术;慢性中耳炎单纯型发作期和静止期局部用药不同,骨疡型和胆脂瘤型多需手术;儿童治疗要注意药物剂量、操作轻柔等;成人要考虑基础疾病;老年人要注意药物副作用、手术评估及术后护理。
一、急性中耳炎治疗
1.全身治疗:对于成人和较大儿童,若全身症状明显,如发热、畏寒等,可根据病情选用抗生素,如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等,需根据病原体类型合理选择,一般疗程7-10天,以彻底控制感染;对于婴幼儿,需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及时就医评估是否需要使用抗生素。
2.局部治疗:鼓膜穿孔前可用2%酚甘油滴耳,有消炎止痛作用,但鼓膜穿孔后应立即停药,以免腐蚀鼓室黏膜及鼓膜;鼓膜穿孔后,先用3%过氧化氢溶液彻底清洗外耳道脓液,然后局部使用抗生素滴耳液,如氧氟沙星滴耳液等。
二、分泌性中耳炎治疗
1.保守治疗:
药物治疗:可使用鼻用糖皮质激素,如糠酸莫米松鼻喷雾剂等,减轻鼻黏膜水肿,改善咽鼓管通气引流;对于成人,可短期口服小剂量糖皮质激素,如泼尼松,但需注意其可能的副作用;如有感染迹象,可适当使用抗生素。
咽鼓管吹张:可采用捏鼻鼓气法、波氏球法或咽鼓管导管吹张法等,但要注意操作规范,避免损伤鼓膜等结构,对于儿童操作需更加轻柔谨慎。
2.手术治疗:若保守治疗无效,可考虑鼓膜穿刺抽液,必要时可进行鼓膜切开术、鼓膜置管术等,鼓膜置管术适用于病情迁延不愈、分泌性中耳炎反复发作的患儿等,置管可改善中耳通气引流,但要注意保持外耳道清洁,防止感染。
三、慢性中耳炎治疗
1.局部治疗:
单纯型慢性中耳炎,发作期可使用抗生素滴耳液,如氧氟沙星滴耳液等,同时用3%过氧化氢溶液清洗外耳道脓液后再滴药;静止期可使用抗生素粉剂,如氯霉素粉剂等,但要注意粉剂不宜长期使用,以免堵塞外耳道。
骨疡型和胆脂瘤型慢性中耳炎,一般需要手术治疗,手术目的是清除病灶,修复鼓膜及重建听骨链等,手术方式需根据病变范围等情况选择,如乳突根治术、改良乳突根治术等,对于儿童患者,手术需充分评估其听力等发育情况,选择合适的手术时机和方式,以尽量减少对听力发育的影响。
四、不同人群中耳炎治疗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中耳炎在治疗时需特别注意药物的选择和剂量调整,由于儿童肝肾功能发育不完善,一些抗生素的使用需谨慎,严格遵循儿科用药原则;在局部治疗时,操作要轻柔,避免损伤儿童娇嫩的耳部结构;同时要密切观察儿童的症状变化,如发热、耳痛、听力等情况,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例如婴幼儿中耳炎可能表现不典型,易被忽视,家长需多关注儿童的异常表现,如哭闹、抓耳等情况,及时就医。
2.成人:成人中耳炎治疗时要注意根据自身的基础疾病等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如患有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成人,在治疗中耳炎时要控制好血糖,因为高血糖不利于感染的控制;同时要注意休息,保持鼻腔通畅,避免用力擤鼻等,以促进病情恢复。
3.老年人:老年人中耳炎治疗时需考虑其身体机能下降等因素,在使用抗生素等药物时要注意药物的副作用及与其他疾病用药的相互作用;对于手术治疗的老年人,要充分评估其心肺功能等全身情况,确保手术安全;同时要加强术后护理,预防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