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胃炎原因有哪些
慢性胃炎的发病与多种因素有关,包括幽门螺杆菌感染,其易钻透胃黏膜、产氨营造碱性环境并损伤胃黏膜引发炎症;不良饮食习惯,如长期食用刺激性食物、饮食不规律会刺激或损伤胃黏膜;药物因素,长期服用非甾体抗炎药会抑制COX-1致胃黏膜保护屏障受损;自身免疫因素,自身免疫机制异常产生抗体攻击胃壁细胞等导致相关表现;还有遗传因素,部分慢性胃炎可能与遗传有关,以及环境因素,长期污染环境或精神压力过大等也会增加发病风险。
一、幽门螺杆菌感染
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pylori,Hp)感染是慢性胃炎最常见的病因。大量研究表明,幽门螺杆菌凭借其螺旋形结构容易钻透胃黏膜,其产生的尿素酶可分解尿素产生氨,中和胃酸,为自身营造碱性环境,同时其分泌的空泡毒素A等毒性物质会损伤胃黏膜上皮细胞,引发炎症反应。全球约50%-80%的慢性胃炎患者存在幽门螺杆菌感染情况,在一些卫生条件较差、人口密集地区感染率可能更高。儿童感染幽门螺杆菌后也易引发慢性胃炎,且可能与家庭聚集性传播有关,比如父母感染后通过共用餐具等方式传染给儿童。
二、不良饮食习惯
1.长期食用刺激性食物:长期大量摄入辛辣食物(如辣椒)、过烫食物,会反复刺激胃黏膜,导致胃黏膜充血、水肿,长期如此易引发慢性胃炎。例如,有研究显示,每日摄入大量辛辣食物的人群中,慢性胃炎的患病率比饮食清淡人群高出约30%。长期酗酒者,酒精中的乙醇会直接损伤胃黏膜,破坏胃黏膜的屏障功能,使胃黏膜容易受到胃酸等的侵蚀,进而引发炎症,长期酗酒者慢性胃炎的发生率明显高于非酗酒者。
2.饮食不规律:经常不吃早餐,会使胃酸没有食物中和,直接刺激胃黏膜;暴饮暴食则会加重胃的消化负担,导致胃黏膜损伤。有调查发现,饮食不规律的人群患慢性胃炎的风险比饮食规律人群高约40%。
三、药物因素
长期服用非甾体抗炎药(如阿司匹林、布洛芬等)是引发慢性胃炎的重要药物因素。这类药物会抑制环氧化酶-1(COX-1),减少胃黏膜前列腺素的合成,而前列腺素对胃黏膜有保护作用,其减少会使胃黏膜保护屏障受损,胃酸等容易损伤胃黏膜,导致炎症发生。有临床数据统计,长期服用非甾体抗炎药超过3个月的人群中,约有20%-30%会发生慢性胃炎相关病变。
四、自身免疫因素
自身免疫性胃炎相对较少见,多与自身免疫机制异常有关。患者体内会产生针对胃壁细胞的抗体和内因子抗体,胃壁细胞抗体攻击胃壁细胞,导致胃酸分泌减少;内因子抗体则会影响维生素B的吸收,进而引发恶性贫血等并发症,同时也会导致胃黏膜萎缩等慢性胃炎的表现。这种情况在中老年人群中相对更易发生,女性和男性在自身免疫性胃炎的发病上并没有明显的性别差异,但在病情发展和并发症出现方面可能会因个体差异有所不同。
五、其他因素
1.遗传因素:部分慢性胃炎可能与遗传因素有关,有家族史的人群患慢性胃炎的风险可能相对较高。例如,某些遗传基因缺陷可能会使个体的胃黏膜更容易受到各种致病因素的损伤,从而增加患慢性胃炎的几率,但目前具体的遗传机制还在进一步研究中。
2.环境因素:长期处于污染严重的环境中,或者长期精神压力过大等,也可能对胃黏膜产生不良影响,增加慢性胃炎的发病风险。长期精神压力过大时,人体的神经-内分泌系统会发生紊乱,影响胃肠道的正常功能,导致胃黏膜血液循环和分泌功能失调,容易引发炎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