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诊慢性肠胃炎需要做哪些检查
胃镜、结肠镜、粪便常规及潜血、血液检查(血常规、血生化)是诊断慢性肠胃炎的重要方法。胃镜可观察食管、胃和十二指肠黏膜情况,检查前需禁食;结肠镜能观察结肠黏膜,检查前需肠道准备;粪便常规及潜血检查可了解粪便及消化道出血情况,留取标本需新鲜;血常规可看炎症指标,血生化可了解肝肾功能等,不同年龄人群检查有不同注意事项及特点
一、胃镜检查
1.检查原理及意义:胃镜检查是确诊慢性肠胃炎的重要手段之一。它通过将一根前端带有摄像头的软管经口腔插入食管、胃和十二指肠,医生可以直接观察这些部位的黏膜情况,能清晰发现胃黏膜是否存在充血、水肿、糜烂、溃疡等病变,还可对可疑病变部位进行活检,以明确病变的性质是炎症、良性肿瘤还是恶性肿瘤等。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胃镜检查的操作流程基本一致,但儿童可能需要在麻醉下进行以减少不适。对于有长期不良生活方式(如长期酗酒、吸烟、暴饮暴食等)的患者,胃镜检查能更早发现可能存在的胃黏膜病变,从而早期干预。
2.检查注意事项:检查前需禁食6-8小时,以保证胃内空虚,便于观察。对于老年患者,要提前评估心肺功能等基础情况,确保能耐受检查。
二、结肠镜检查
1.检查原理及意义:结肠镜检查可直接观察结肠黏膜的情况,对于诊断慢性结肠炎等结肠部位的肠胃炎具有重要价值。通过结肠镜能发现结肠黏膜的炎症表现,如黏膜充血、水肿、溃疡等,同样也可对可疑病变进行活检。不同年龄人群的结肠镜检查操作类似,但儿童检查需谨慎选择合适的镜身尺寸等。有不良生活方式(如长期低纤维饮食等)的患者通过结肠镜检查能及时发现结肠的病变,对于有肠道疾病家族史的人群,定期进行结肠镜检查有助于早期发现肠道问题。
2.检查注意事项:检查前需进行肠道准备,通常需要服用泻药来清空肠道,以保证视野清晰。老年患者肠道准备时要注意避免脱水等情况,需密切关注其水电解质平衡。
三、粪便常规及潜血检查
1.检查原理及意义:粪便常规检查可以了解粪便中有无红细胞、白细胞、寄生虫卵等。粪便潜血检查则有助于发现消化道是否存在少量出血情况。对于慢性肠胃炎患者,粪便中可能会出现白细胞增多等炎症表现,潜血阳性可能提示胃肠道黏膜有破损出血。不同年龄人群的粪便检查操作相同,但儿童留取粪便标本时需注意操作规范。生活方式不健康(如饮食不规律等)的患者通过粪便常规及潜血检查能辅助判断肠道炎症及出血情况,对于有慢性肠胃炎病史的患者,定期进行粪便检查可监测病情变化。
2.检查注意事项:留取粪便标本要新鲜,避免污染。对于特殊人群如婴幼儿,要小心收集标本,防止标本被尿布等污染而影响检查结果。
四、血液检查
1.血常规:通过血常规检查可观察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等的计数情况。慢性肠胃炎患者如果存在炎症反应,可能会出现白细胞计数升高,尤其是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不同年龄人群的血常规检查结果解读基本一致,但儿童的血常规正常参考值与成人有所不同。生活方式不良的患者血常规可能会有相应的炎症指标变化,对于老年患者,血常规检查能辅助评估整体身体状况及炎症程度。
2.血生化检查:包括肝肾功能、电解质等检查。慢性肠胃炎可能会影响患者的营养状况及肝肾功能,通过血生化检查可以了解患者的肝肾功能是否正常,电解质是否平衡等情况。老年患者由于器官功能衰退,血生化指标的异常可能更需要关注,需综合评估其身体的整体代谢及器官功能状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