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胃肠炎与慢性胃肠炎在定义病因、临床表现、诊断方法和治疗原则上有区别。急性胃肠炎由饮食不当等引起,起病急,有相应症状,靠病史和临床表现等诊断,以对症支持治疗为主;慢性胃肠炎多由急性迁延等引起,症状轻且迁延,靠详细病史、胃镜肠镜等诊断,需针对病因治疗并调整生活习惯。
一、定义与病因
1.急性胃肠炎:是胃肠黏膜的急性炎症,通常由饮食不当(如进食被细菌、病毒污染的食物,过食生冷、刺激性食物等)、暴饮暴食、腹部受凉等因素引起,起病较急。
年龄方面:各年龄段均可发病,儿童因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等因素相对更易患。生活方式上,饮食不规律、不洁饮食的人群风险较高。病史方面,既往胃肠道功能较差者可能更易发病。
2.慢性胃肠炎:是胃黏膜和肠黏膜的慢性炎症,多由急性胃肠炎迁延不愈、幽门螺杆菌感染、长期不良饮食习惯(如长期大量饮酒、吸烟、喜食辛辣油腻等刺激性食物)、胆汁反流、自身免疫因素等引起,病程一般在两个月以上。
年龄上:中老年人相对更常见,可能与胃肠道功能随年龄增长逐渐衰退有关。生活方式中,长期有不良饮食习惯、长期精神压力大的人群易患。病史方面,有急性胃肠炎反复迁延不愈病史者更易发展为慢性。
二、临床表现
1.急性胃肠炎:主要表现为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呕吐物多为胃内容物,腹泻可为稀水便、黏液便等,严重者可出现发热、脱水、电解质紊乱等症状,起病急,症状相对较明显且突然。
儿童急性胃肠炎时,因胃肠道功能较弱,腹泻严重易导致脱水,需密切关注其精神状态、尿量等情况,小婴儿可能还会出现拒食等表现。
2.慢性胃肠炎:症状相对较轻且迁延不愈,可表现为间断性腹痛、腹胀、嗳气、反酸、食欲减退等,部分患者可能没有明显特异性症状,病情时轻时重,病程较长。
中老年人患慢性胃肠炎时,要注意与其他消化系统疾病鉴别,如胃部肿瘤等,需关注自身症状变化情况,若症状有加重或持续不缓解需及时就医。
三、诊断方法
1.急性胃肠炎:主要根据病史(如近期不洁饮食史等)、临床表现(典型的急性起病的胃肠道症状),必要时可进行粪便常规检查,可见白细胞等,粪便培养可查找病原菌等。
儿童急性胃肠炎诊断时,除了依据症状和病史,还需结合大便常规等检查,准确判断病情严重程度及是否有感染等情况。
2.慢性胃肠炎:需要详细询问病史(病程、诱因等),进行胃镜、肠镜检查可直接观察胃黏膜和肠黏膜的病变情况,还可进行幽门螺杆菌检测(如尿素呼气试验等),以明确是否存在幽门螺杆菌感染等病因。
老年人患慢性胃肠炎行胃镜、肠镜检查时,要考虑其身体耐受性等情况,必要时可选择舒适化诊疗等方式,减少检查带来的不适。
四、治疗原则
1.急性胃肠炎:一般以对症支持治疗为主,如呕吐严重者暂禁食,给予补液纠正脱水及电解质紊乱,若明确有细菌感染可使用抗生素等。
儿童急性胃肠炎在治疗时,补液需注意液体量、速度等,遵循儿科补液原则,以保证患儿水电解质平衡,同时要关注其饮食调整,可在呕吐缓解后给予清淡易消化的食物。
2.慢性胃肠炎:需针对病因治疗,如幽门螺杆菌感染引起的慢性胃肠炎需进行规范的抗幽门螺杆菌治疗,同时调整生活饮食习惯,保护胃黏膜、调节肠道菌群等。
中老年人慢性胃肠炎治疗时,要综合考虑其基础疾病情况,在用药等方面需更加谨慎,避免药物相互作用等问题,同时要强调长期保持良好生活方式的重要性,以利于病情控制和预防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