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真菌性角膜炎
真菌性角膜炎是致盲率较高的感染性角膜病变,由致病真菌引起。其易感因素包括植物性角膜外伤、长期使用抗生素或糖皮质激素、眼部基础疾病;临床表现有疼痛、畏光流泪、视力下降等症状及特定角膜病灶体征;诊断需采集病史并通过眼部检查,如裂隙灯和真菌学检查;治疗主要用抗真菌药物;预防要避免眼部外伤、合理用抗生和糖皮质激素、积极治眼部基础疾病。
一、定义
真菌性角膜炎是一种由致病真菌引起的、致盲率较高的感染性角膜病变。
二、病因
1.易感因素
外伤因素:植物性角膜外伤是常见诱因,如被树枝、树叶等划伤角膜,这类外伤容易使真菌残留并感染角膜。不同年龄、性别的人群都可能因外伤而患病,例如从事农业劳动的人群,由于经常接触植物,发生植物性角膜外伤的概率相对较高,从而增加了患真菌性角膜炎的风险;而儿童在玩耍过程中若发生眼部外伤,也可能引发该病。
长期使用抗生素或糖皮质激素:长期使用抗生素可能破坏眼部正常的菌群平衡,使真菌有机会滋生;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会抑制机体的免疫功能,降低角膜对真菌的抵抗力,进而容易诱发真菌性角膜炎。
眼部基础疾病:如干眼症、角膜营养不良等眼部基础疾病患者,其角膜的正常结构和功能受到影响,角膜的防御能力下降,更容易遭受真菌的侵袭而引发感染。
三、临床表现
1.症状
疼痛:患者常感到眼部明显疼痛,且疼痛较为顽固,可能持续存在并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和休息。不同年龄的患者对疼痛的耐受程度有所不同,但都会因疼痛而出现眼部不适的表现。
畏光、流泪:眼睛对光线敏感,容易出现畏光现象,同时不断流泪,这是角膜受到真菌感染后引起的刺激症状。
视力下降:随着病情的发展,角膜受到真菌的侵犯,会影响光线的正常折射和传导,导致患者视力逐渐下降,年龄较小的儿童可能表现为对周围物体的观察能力下降,而成年患者则可能自觉视物模糊等。
2.体征
角膜病灶特征:角膜病灶呈灰白色,外观干燥,表面粗糙,有牙膏样或苔垢样外观,这是真菌性角膜炎较为典型的角膜病灶表现。不同患者的病灶大小、形态可能有所差异,但都具有上述类似的特征。
四、诊断
1.病史采集:详细询问患者的外伤史、用药史以及眼部基础疾病史等,这些信息对于判断是否为真菌性角膜炎以及后续的治疗方案制定都非常重要。例如,明确患者是否有近期的植物性角膜外伤史,是否长期使用过抗生素或糖皮质激素等。
2.眼部检查
裂隙灯检查:通过裂隙灯可以观察角膜病灶的具体情况,如病灶的大小、形态、色泽等,有助于初步判断是否为真菌性角膜炎。
真菌学检查:包括角膜刮片镜检、真菌培养等。角膜刮片镜检可以直接发现真菌菌丝,真菌培养则可以确定致病的真菌种类,为针对性治疗提供依据。
五、治疗
1.药物治疗:使用抗真菌药物进行治疗,不同的抗真菌药物有其各自的作用机制和适用情况。
六、预防
1.避免眼部外伤: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注意保护眼睛,尤其是从事可能导致眼部外伤的活动时,如进行农业劳动、接触危险工具等,应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如佩戴防护眼镜等。儿童在玩耍时也要注意避免眼部受伤。
2.合理使用抗生素和糖皮质激素:严格遵循医嘱使用抗生素和糖皮质激素,不要自行滥用。医生会根据患者的病情合理评估是否需要使用以及使用的剂量和疗程等。
3.积极治疗眼部基础疾病:对于患有干眼症、角膜营养不良等眼部基础疾病的患者,应积极配合治疗,控制基础疾病的发展,以降低真菌性角膜炎的发生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