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张型心肌病的治疗包括一般治疗、药物治疗、心脏再同步化治疗、心脏移植及特殊人群注意事项。一般治疗需调整生活方式;药物治疗有针对心力衰竭的利尿剂、ACEI/ARB、β受体阻滞剂等;心脏再同步化治疗适用于心脏收缩不同步的患者但有手术风险;心脏移植是终末期患者的手段但受限于供体等;儿童、老年、女性患者有各自治疗注意事项。
药物治疗
心力衰竭相关药物:
利尿剂:如呋塞米等,可通过促进钠、水排泄,减轻心脏前负荷,缓解呼吸困难、水肿等症状。对于存在体液潴留的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利尿剂能有效改善症状,但使用过程中需密切监测电解质,防止出现低钾血症等电解质紊乱情况。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ACEI类药物如卡托普利等,ARB类药物如氯沙坦等,这类药物可以抑制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改善心室重构,延长患者生存期。但此类药物可能会引起干咳等不良反应,对于不能耐受干咳的患者可选用ARB类药物。在使用过程中需监测血压、肾功能和血钾水平,因为它们可能影响血压、导致肾功能恶化或引起高血钾等。
β受体阻滞剂:如美托洛尔等,可减慢心率,降低心肌耗氧量,改善心肌重构。但此类药物起始剂量要小,需逐渐增加剂量,并且在用药过程中要密切观察患者心率、血压等情况,对于存在严重心动过缓、房室传导阻滞等情况的患者要慎用。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
对于伴有心脏收缩不同步的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尤其是心力衰竭患者,CRT可以通过调整左右心室的收缩顺序,改善心脏功能。该治疗需要植入特殊的心脏起搏器,使左右心室同步收缩,从而提高心输出量,改善患者的运动耐量和生活质量。但植入起搏器有一定的手术风险,如出血、感染等,在术前需充分评估患者情况,术后也需定期随访,监测起搏器功能等。
心脏移植
对于终末期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心脏移植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手段。但由于供体来源有限、移植排斥反应等问题,其应用受到一定限制。在考虑心脏移植时,需要对患者进行严格的评估,包括心功能、全身状况等,只有符合移植指征的患者才有可能进行心脏移植。而且移植术后需要长期服用免疫抑制剂,以防止排斥反应,同时要注意免疫抑制剂带来的不良反应,如感染、肿瘤等风险增加。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患者:儿童扩张型心肌病相对少见,但一旦发病,病情进展可能较快。在治疗上,药物选择需更加谨慎,尽量选择对儿童生长发育影响较小的药物。例如,在使用利尿剂时,要注意药物剂量对儿童体液平衡的影响,避免过度利尿导致电解质紊乱。同时,要密切关注儿童的生长发育情况,因为心肌病本身和治疗药物可能会影响儿童的生长。
老年患者:老年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常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在药物治疗时,要考虑到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例如,使用ACEI类药物时要注意与降压药、降糖药等的相互影响,同时老年患者对药物的耐受性较差,在调整药物剂量时要更加缓慢,密切观察药物不良反应。另外,老年患者心功能储备差,在治疗过程中要注意避免过度劳累等加重心脏负担的因素。
女性患者:女性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在妊娠期间病情可能会加重,因为妊娠会增加心脏的负担。所以,女性患者如果有妊娠计划,需在医生评估后进行,必要时可能需要在妊娠前就调整治疗方案,以降低妊娠期间的心脏风险。同时,女性患者在用药时也要考虑到药物对月经、生育等方面的影响,但具体药物的影响需根据所用药物来进一步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