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性红斑狼疮和红斑狼疮的区别
红斑狼疮包括皮肤型和系统性红斑狼疮,皮肤型主要累及皮肤,系统性红斑狼疮是自身免疫性结缔组织病可累及多系统脏器,两者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有差异,治疗原则不同,皮肤型以局部治疗为主预后较好,系统性红斑狼疮需个体化治疗且复杂,要关注各年龄段相关影响。
一、概念定义
红斑狼疮是一个大的疾病范畴,系统性红斑狼疮是红斑狼疮中的一种特定类型。红斑狼疮可分为皮肤型红斑狼疮和系统性红斑狼疮等。皮肤型红斑狼疮主要累及皮肤,不累及内脏器官;系统性红斑狼疮则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结缔组织病,可累及全身多个系统和脏器,如皮肤、肾脏、血液系统、神经系统等。
二、临床表现差异
皮肤型红斑狼疮:
局限性盘状红斑狼疮:好发于头面部,表现为边界清楚的盘状红斑,表面有粘着性鳞屑,去除鳞屑可见其下有角质栓和毛囊口扩大,病程慢性,一般不累及内脏,多见于中青年人群,女性相对多见,生活方式对其影响主要是日光暴晒可诱发或加重皮损,有病史者需注意防晒。
亚急性皮肤型红斑狼疮:皮疹多分布于曝光部位,如颈前、上胸V形区、上肢伸侧等,皮疹形态有环形、多环形或丘疹鳞屑型,一般无内脏受累或仅有轻微内脏受累,年龄、性别上无严格特定倾向,生活中同样需避免日光过度照射。
系统性红斑狼疮:
皮肤表现:可有蝶形红斑(位于双侧面颊和鼻梁,形似蝴蝶)、盘状红斑等,还可出现黏膜溃疡等。
全身多系统表现:
肾脏受累:可出现蛋白尿、血尿、水肿等,严重时可发展为肾功能不全,各年龄段均可发病,女性多于男性,病史中有自身免疫相关异常者更易患本病,生活中要注意避免感染等加重病情的因素。
血液系统:可出现贫血、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等,影响患者的一般状况,各年龄性别均可受累,病史中有自身免疫性疾病基础的人群需警惕。
神经系统:可出现头痛、癫痫发作、认知障碍等,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神经系统功能产生严重影响,各年龄段都可能发生,女性相对更易出现相关神经症状,有自身免疫病史者需密切关注神经系统表现。
三、实验室检查差异
皮肤型红斑狼疮:
一般自身抗体谱中相关自身抗体阳性率相对系统性红斑狼疮较低,如抗核抗体(ANA)可呈阳性,但滴度一般相对较低,其他特异性自身抗体如抗双链DNA抗体等阳性率低。
系统性红斑狼疮:
自身抗体:抗双链DNA抗体特异性较高,对系统性红斑狼疮的诊断有重要意义,阳性率较高;抗Sm抗体也是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特异性抗体;ANA阳性率高且滴度常较高。
血常规等检查:可出现贫血、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等血液系统异常;尿常规可出现蛋白尿、血尿等肾脏受损表现。
四、治疗原则差异
皮肤型红斑狼疮:
主要以局部治疗为主,如外用糖皮质激素软膏等,对于局限性盘状红斑狼疮还可采用局部皮损内注射糖皮质激素等方法,一般预后较好,对内脏功能影响小,生活中注意防晒等一般护理即可,特殊人群如儿童使用外用糖皮质激素需谨慎,要选择合适的剂型和强度,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避免长期大面积使用导致不良反应。
系统性红斑狼疮:
治疗较为复杂,需根据病情严重程度进行个体化治疗。轻型患者可能仅需使用羟氯喹等药物,重型患者则需要使用糖皮质激素联合免疫抑制剂如环磷酰胺、吗替麦考酚酯等进行治疗。治疗过程中需密切监测病情变化和药物不良反应,对各年龄段患者都要关注药物对生长发育(儿童患者)、生殖功能(育龄期女性患者)等的影响,育龄期女性患者在病情稳定后需在医生指导下谨慎妊娠,因为妊娠可能导致病情复发或加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