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症胰腺炎怎么治最好
重症胰腺炎治疗包括一般治疗(入住重症监护病房监护、液体复苏)、抑制胰液分泌(禁食胃肠减压、药物抑制)、抗感染治疗(经验性和针对性抗感染)、营养支持(早期肠内营养、肠外营养)、内镜或手术治疗(胆源性重症胰腺炎可行内镜治疗,出现并发症需手术治疗),不同年龄患者需根据其生理特点等调整相关治疗措施。
一、一般治疗
1.监护:重症胰腺炎患者需入住重症监护病房,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包括心率、血压、呼吸、血氧饱和度等,以及血常规、血生化、腹部体征等情况,及时发现病情变化并处理。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监护的频率和细致程度需根据其生理特点调整,儿童因病情变化较快,更需频繁监测。
2.液体复苏:迅速补充血容量,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平衡失调。根据患者的体重、尿量、中心静脉压等指标调整补液量和补液速度。例如,晶体液是常用的补液成分,如生理盐水等,同时可根据情况适当补充胶体液,如白蛋白等。不同年龄患者对液体复苏的耐受及需求不同,儿童需注意补液量的精确计算,避免过量或不足导致不良后果。
二、抑制胰液分泌
1.禁食、胃肠减压:通过禁食和胃肠减压减少胰液分泌,减轻腹胀,防止呕吐和误吸。对于重症胰腺炎患者,通常需要较长时间的禁食,直至腹痛等症状缓解、血淀粉酶恢复正常等情况出现。
2.药物抑制胰液分泌:可使用生长抑素及其类似物,如奥曲肽等,能抑制胰腺的外分泌功能。生长抑素类药物通过减少胰腺的血流量、抑制促胰液素和缩胆囊素等刺激因素来减少胰液分泌。在使用时需考虑患者的基础疾病和年龄等因素,如儿童使用时需严格按照体重等计算剂量。
三、抗感染治疗
1.经验性抗感染:重症胰腺炎常合并感染,多为肠道细菌移位引起的继发性感染,需早期使用广谱抗生素覆盖可能的病原菌,如第三代头孢菌素联合甲硝唑等。但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如是否有基础感染、感染风险评估等选择合适的抗生素。
2.针对性抗感染:在获得细菌培养及药敏结果后,根据结果调整抗生素使用,选择敏感的抗生素进行针对性治疗。对于特殊人群,如老年患者,由于其肝肾功能可能减退,需注意抗生素的选择和剂量调整,避免药物蓄积导致不良反应。
四、营养支持
1.早期肠内营养:在患者胃肠功能允许的情况下,早期开始肠内营养支持,通过鼻胃管或鼻空肠管给予营养制剂,以维持肠道黏膜屏障功能,防止肠道菌群移位。肠内营养的时机和配方选择需根据患者的病情进展和营养状况来确定。对于儿童患者,要选择适合其年龄阶段的营养配方,并注意喂养的速度和量,避免引起胃肠道不适。
2.肠外营养:若患者不能进行肠内营养或肠内营养不足时,需进行肠外营养支持,提供全面的营养物质,包括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等。肠外营养时要注意避免发生静脉导管相关感染等并发症,同时根据患者的代谢情况调整营养物质的供给量。
五、内镜或手术治疗
1.内镜治疗:对于胆源性重症胰腺炎,在适当的时机可行内镜下Oddi括约肌切开术等内镜治疗,解除胆道梗阻,减少胰液反流,从而改善病情。内镜治疗的时机选择需综合考虑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胆道梗阻情况等因素。
2.手术治疗:当出现胰腺坏死感染、腹腔间隔室综合征等并发症时,需考虑手术治疗。手术方式包括坏死组织清除术、腹腔引流术等。手术治疗需严格把握手术指征,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身体状况制定个性化的手术方案。对于不同年龄和基础状况的患者,手术的风险和预后评估不同,如老年患者手术风险相对较高,需充分评估后再决定是否手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