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立性低血压是怎么回事
直立性低血压是体位改变时收缩压下降≥20mmHg和(或)舒张压下降≥10mmHg的情况,发病因心血管代偿机制障碍,常见生理性因素如脱水等、病理性因素如自主神经病变等,表现为站起后头晕等,通过测卧立位血压诊断,治疗有非药物(体位调整等)和药物治疗,预防要健康生活、定期体检及特殊人群注意。
一、发病机制
人体的心血管系统有自身调节机制来维持血压稳定。当从卧位变为站立位时,由于重力作用,血液会淤积在下肢静脉中,回心血量减少,心输出量暂时下降,从而导致血压降低。正常情况下,人体会通过交感神经系统兴奋,使心率加快、外周血管收缩来代偿,以维持血压稳定。但在直立性低血压患者中,这种代偿机制出现障碍,无法有效提升血压,就会发生直立性低血压。例如,老年人由于血管弹性下降、自主神经功能衰退等原因,更容易出现直立性低血压的代偿障碍。
二、常见病因
1.生理性因素
脱水:大量出汗、呕吐、腹泻等导致身体水分丢失过多,血容量减少,容易引发直立性低血压。比如长时间在高温环境下工作,没有及时补充水分,就可能出现这种情况。
长时间卧床或久坐:长期不活动使肌肉泵作用减弱,血液回流减少。老年人长期卧床后突然站起,就较易发生直立性低血压。
2.病理性因素
自主神经病变:如帕金森病、多系统萎缩等神经系统疾病会影响自主神经功能,导致血管收缩和舒张功能异常。糖尿病患者如果长期血糖控制不佳,也可能并发自主神经病变,增加直立性低血压的发生风险。
内分泌疾病: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患者,由于体内醛固酮等激素分泌减少,水钠重吸收减少,血容量降低,易出现直立性低血压。
心血管疾病:严重的心律失常、急性心肌梗死等心血管疾病可能影响心脏的泵血功能,导致心输出量减少,引发直立性低血压。
三、临床表现
主要表现为站起后数分钟内出现头晕、视力模糊、乏力、晕厥等症状。严重时可能因晕厥导致摔倒,引发外伤等不良后果。例如,一位患有自主神经病变的糖尿病患者,在早晨起床后站立时突然感到头晕,差点摔倒。
四、诊断方法
医生通常会通过测量卧位和站立位的血压来诊断直立性低血压。一般在患者平卧5分钟后测量卧位血压,然后让患者快速站起,在3分钟内每30秒测量一次站立位血压。如果符合收缩压下降≥20mmHg和(或)舒张压下降≥10mmHg的标准,即可诊断为直立性低血压。同时,医生还会结合患者的病史、症状以及相关检查,如自主神经功能检查、内分泌检查等,以明确病因。
五、治疗与预防
1.治疗
非药物治疗:
体位调整:缓慢改变体位,避免快速站起、久坐或久卧后突然站起。例如,起床时先在床上坐一会儿,再慢慢站起;久坐后起身时先活动一下腿部再站起。
增加水钠摄入:适当增加饮水量和钠盐摄入,以增加血容量。但要注意适量,避免过量饮水增加心脏负担。
运动锻炼:进行有氧运动,如散步、太极拳等,有助于增强肌肉泵功能,促进血液回流。但运动时要注意循序渐进,避免剧烈运动。
药物治疗:对于某些病因明确的患者,可能会使用药物治疗,如氟氢可的松等,但具体药物需由医生根据患者情况选择。
2.预防
健康生活方式:保持充足的水分摄入,避免长时间处于高温环境,及时补充因出汗等丢失的水分。合理饮食,保证营养均衡,维持正常血容量。
定期体检:对于患有可能导致直立性低血压的疾病,如糖尿病、神经系统疾病等,要定期进行体检,及时发现和处理相关问题。
特殊人群注意:老年人在改变体位时要格外小心,家属应给予关注和协助。糖尿病患者要严格控制血糖,定期监测自主神经功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