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咽炎与急性咽炎的区别
慢性咽炎是咽部黏膜、黏膜下及淋巴组织的慢性炎症,由多种因素引发,症状轻且持续久,检查靠体格等,治疗要消病因、局部用药等;急性咽炎是咽黏膜、黏膜下组织的急性炎症,由病毒或细菌感染等引发,起病急症状明显,检查靠体格和血常规等,治疗病毒感染对症,细菌感染用抗生素等。
一、定义与病因
1.慢性咽炎:是指咽部黏膜、黏膜下及淋巴组织的慢性炎症,常为上呼吸道慢性炎症的一部分,病因较为复杂,可由急性咽炎反复发作转变而来,另外,长期吸烟、饮酒、接触有害粉尘或化学气体、鼻咽部慢性炎症刺激(如鼻窦炎、扁桃体炎等)、过敏因素等也可引发慢性咽炎,各年龄人群均可患病,生活中用嗓过度的人群(如教师、歌手等)相对更易罹患。
2.急性咽炎:是咽黏膜、黏膜下组织的急性炎症,多累及咽部淋巴组织,主要由病毒、细菌感染引起,病毒感染以柯萨奇病毒、腺病毒、副流感病毒等多见,细菌感染以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葡萄球菌及肺炎链球菌等常见,受凉、疲劳、长期处于污染环境等因素可降低机体抵抗力,从而诱发急性咽炎,各年龄阶段均可发病,冬、春季节气温变化时发病率相对较高。
二、症状表现
1.慢性咽炎:症状相对较轻且持续时间较长,主要表现为咽部不适感,如异物感、灼热感、干燥感、痒感等,患者常需频繁清嗓,可有轻微咽痛,一般无明显全身症状,但在过度用嗓、食用刺激性食物后症状可能加重,病情迁延不愈可能会对患者的生活质量产生一定影响,尤其对于长期用嗓人群,会干扰正常的发声功能和日常交流。
2.急性咽炎:起病较急,症状相对较明显,初期可感觉咽部干燥、灼热,随后出现咽痛,疼痛可逐渐加重,严重时可放射至耳部,伴有吞咽困难,部分患者可出现发热、头痛、食欲减退等全身症状,小儿患者症状可能相对更重,可因高热而出现惊厥、哭闹不安等表现,一般病程较短,及时治疗后多可痊愈,但若治疗不及时或不当,可能会引发中耳炎、鼻窦炎、喉炎等并发症。
三、检查诊断
1.慢性咽炎:通过体格检查可见咽部黏膜慢性充血,血管扩张,呈暗红色,咽后壁可有散在淋巴滤泡增生,或咽侧索肥厚,必要时可进行间接喉镜、纤维喉镜等检查进一步明确咽部情况,一般根据病史、症状及咽部体征即可初步诊断,需注意与咽喉部肿瘤等疾病相鉴别,需行喉镜等检查排除肿瘤等器质性病变。
2.急性咽炎:体格检查可见咽部黏膜急性充血、肿胀,咽后壁淋巴滤泡红肿,化脓性咽炎时可见咽部有脓性分泌物,血常规检查可帮助判断是病毒感染还是细菌感染,病毒感染时白细胞计数正常或偏低,淋巴细胞比例升高;细菌感染时白细胞计数升高,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根据典型的症状及体格检查一般可明确诊断。
四、治疗原则
1.慢性咽炎:治疗主要是消除病因,如戒烟戒酒、改善工作和生活环境、治疗鼻咽部慢性炎症等,局部可使用含漱液(如复方硼砂溶液等)、含片(如碘喉片等)等缓解咽部不适症状,对于淋巴滤泡增生明显的患者,可采用激光、冷冻等物理治疗方法,但需谨慎操作,避免过度治疗对咽部正常功能造成影响,对于年龄较大或有基础疾病的患者,治疗时需综合考虑其整体健康状况,选择相对温和的治疗方式。
2.急性咽炎: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咽炎一般以对症治疗为主,可使用退热、止痛药物缓解发热、咽痛等症状,注意休息、多饮水;细菌感染引起的急性咽炎需选用敏感抗生素进行抗感染治疗,如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等抗生素(具体药物需根据药敏试验等合理选用),小儿患者使用抗生素时需严格遵循儿科用药原则,选择合适的药物及剂型,密切观察药物不良反应,同时要注意休息,保持室内空气流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