萎缩性胃炎和非萎缩性胃炎的区别
非萎缩性胃炎与萎缩性胃炎在定义与病理改变上有别,前者胃黏膜层固有腺体未被破坏,各年龄段可发病,后者胃黏膜上皮和腺体萎缩等;临床表现不同,非萎缩性胃炎症状多样,萎缩性胃炎还伴消瘦等;胃镜及病理检查表现各异;治疗与预后有差异,非萎缩性胃炎预后一般较好,萎缩性胃炎因有癌前病变可能预后稍差且需定期复查。
一、定义与病理改变
1.非萎缩性胃炎:又称慢性浅表性胃炎,是胃黏膜层以淋巴细胞和浆细胞为主的慢性炎症细胞浸润的胃部疾病,胃黏膜层固有腺体未被破坏。其病理改变主要是胃黏膜表面有炎性细胞浸润,如淋巴细胞、浆细胞等,腺体结构正常。
年龄方面:各年龄段均可发病,生活方式上,长期饮食不规律、喜食刺激性食物等可能增加发病风险;有幽门螺杆菌感染病史的人群更易患非萎缩性胃炎。
2.萎缩性胃炎:是胃黏膜上皮和腺体萎缩,数目减少,胃黏膜变薄,或伴幽门腺化生和肠腺化生,或有不典型增生的慢性胃部疾病。病理改变为胃黏膜固有腺体萎缩,可伴有肠上皮化生等情况。
年龄因素:多见于中年以上人群,随着年龄增长,胃黏膜逐渐出现退行性变化,发病风险增加;生活方式上,长期吸烟、酗酒、高盐饮食等不良习惯会加重胃黏膜损伤,增加萎缩性胃炎的发病几率;有幽门螺杆菌长期慢性感染病史者,更易发展为萎缩性胃炎。
二、临床表现
1.非萎缩性胃炎:症状多样且无特异性,部分患者可无明显症状,有症状者主要表现为上腹部隐痛、腹胀、嗳气、反酸、恶心等。症状的严重程度与胃黏膜炎症程度不一定完全成正比,生活方式不规律时症状可能加重,比如暴饮暴食后可能会使上腹部不适症状更明显。
不同年龄人群表现可能有差异,儿童患者可能以腹痛、呕吐等为主要表现,需注意与其他儿科疾病鉴别;老年患者症状可能相对不典型,易被忽视。
2.萎缩性胃炎:症状相对更复杂,除了有非萎缩性胃炎的一些症状外,还可能出现消瘦、贫血、食欲不振等表现,因为腺体萎缩影响消化功能,进而导致营养吸收不良等情况。随着病情进展,部分患者还可能出现消化不良加重等情况,老年萎缩性胃炎患者由于身体机能下降,对疾病的耐受和反应与中青年有所不同,更需关注营养状况的维持。
三、胃镜及病理检查表现
1.非萎缩性胃炎:胃镜下可见胃黏膜呈红白相间,以红为主,黏液分泌增多,胃黏膜表面有轻度充血、水肿等表现。病理检查显示胃黏膜层固有腺体无萎缩,炎性细胞浸润局限于黏膜浅层等。
不同年龄人群胃镜下表现可能因个体差异略有不同,但总体病理特征符合固有腺体未萎缩的特点。
2.萎缩性胃炎:胃镜下可见胃黏膜色泽变淡,呈灰色或灰蓝色,皱襞变细平坦,黏膜血管透见。病理检查可见胃黏膜固有腺体萎缩,数量减少,可伴有肠上皮化生等情况。老年萎缩性胃炎患者由于胃黏膜萎缩程度可能更明显,胃镜下血管透见等表现可能更易观察到。
四、治疗与预后
1.非萎缩性胃炎:治疗主要针对病因,如根除幽门螺杆菌(若阳性)、避免刺激性食物、改善生活方式等。预后一般较好,经过规范治疗,多数患者症状可缓解,胃黏膜炎症可得到控制。但如果不注意生活方式调整,可能会复发。儿童患者在治疗时需特别注意药物的选择和使用对生长发育的影响,优先选择对儿童相对安全的治疗方式。
2.萎缩性胃炎:治疗同样需针对病因,部分患者需要长期维持治疗。由于存在肠上皮化生等癌前病变的可能,预后相对非萎缩性胃炎稍差,需要定期进行胃镜及病理复查,监测病情变化。老年萎缩性胃炎患者因为身体各脏器功能衰退,在治疗过程中需更密切关注药物的不良反应以及整体身体状况的调整,以提高生活质量和控制病情进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