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括术前准备(评估检查全身、专科、实验室情况及呼吸道、肠道准备)、手术过程(全身麻醉,经口或经鼻内镜下腺样体切除术)、术后处理(生命体征监测、呼吸道管理、创面观察护理、饮食活动调整)。
一、术前准备
1.评估与检查
全身状况评估:需对患者进行全面的全身检查,包括心肺功能等,以评估患者能否耐受手术。例如通过心电图检查了解心脏情况,通过胸部X线或CT检查了解肺部情况等。对于不同年龄的患儿,身体的耐受能力不同,年龄较小的患儿全身各器官功能发育尚不完善,更需要仔细评估。
专科检查:进行鼻内镜检查明确腺样体肥大的程度,还可通过鼻咽侧位X线片或CT等影像学检查精确测量腺样体的大小及堵塞后鼻孔的程度等。不同性别在腺样体肥大的发病及表现上可能无明显差异,但在手术耐受性等方面需综合评估。
实验室检查:包括血常规、凝血功能等检查,了解患者的血液情况,排除手术禁忌证。如血常规中白细胞、血小板等指标异常可能影响手术的安全性。
2.术前准备措施
呼吸道准备:若患者有鼻塞等呼吸道梗阻症状,可先采取鼻用糖皮质激素等药物治疗改善通气,避免术中因呼吸道梗阻导致意外情况。对于生活方式上有吸烟等不良习惯的患者,需劝导其戒烟,以减少对呼吸道的刺激,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风险。
肠道准备:一般术前需禁食禁水,小儿患者根据年龄不同有相应的禁食禁水时间要求,以防止术中呕吐引起窒息等情况。
二、手术过程
1.麻醉
通常采用全身麻醉的方式。麻醉师会根据患者的年龄、体重等因素准确给予麻醉药物,使患者进入深度睡眠状态,确保手术过程中患者无痛、肌肉松弛且呼吸等生理功能维持稳定。对于小儿患者,麻醉药物的剂量需精确计算,以保证麻醉的安全有效。
2.手术入路与操作
经口内镜下腺样体切除术:
患者取仰卧位,头略后仰。将鼻内镜经口腔插入,清晰暴露腺样体部位。使用电动切割吸引器等器械,从腺样体的一端开始,逐步切除增生的腺样体组织。操作过程中要注意避免损伤周围组织,如咽鼓管咽口等结构。在切除过程中需不断用吸引器清理术野,保持清晰的操作视野。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腺样体的解剖结构略有差异,手术操作需更加精细,尤其是低龄儿童,组织更娇嫩,操作时更要轻柔准确。
经鼻内镜下腺样体切除术:
患者取仰卧位,将鼻内镜经鼻腔插入,找到腺样体位置。利用内镜的清晰视野,使用相应的手术器械切除腺样体。该入路对于一些解剖结构显露可能更具优势,但操作同样需要精准,避免损伤鼻腔及周围结构。
三、术后处理
1.一般监护
生命体征监测:术后需密切监测患者的体温、心率、呼吸、血压等生命体征,尤其是小儿患者,生命体征相对不稳定,要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并处理。
呼吸道管理:保持呼吸道通畅,观察患者有无呼吸困难等情况。若患者有分泌物,应及时清理,防止堵塞呼吸道。对于年龄较小的患儿,要注意其呼吸形态,必要时给予吸氧等支持。
2.创面观察与护理
鼻腔创面观察:查看鼻腔有无出血等情况,若有少量渗血一般属于正常现象,若出血较多需及时处理。对于术后的鼻腔创面,要保持清洁,避免感染。
口腔护理:术后患者口腔可能有分泌物等,需做好口腔护理,保持口腔清洁,预防口腔感染。
3.饮食与活动
饮食:术后初期一般给予温凉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避免过热、过硬的食物刺激创面引起疼痛或出血。根据患者恢复情况逐渐过渡到正常饮食。对于小儿患者,要注意饮食的营养均衡,保证其生长发育需求。
活动:术后适当限制患者的剧烈活动,避免用力咳嗽、打喷嚏等增加腹压的动作,防止创面出血。但也需鼓励患者适当翻身等,促进身体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