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敏性鼻炎引起的咳嗽怎么办
过敏性鼻炎可引发咳嗽,主要机制是鼻黏膜炎症分泌物倒流刺激咽喉的鼻后滴漏综合征。非药物干预包括避免接触过敏原及鼻腔冲洗;药物治疗有抗组胺药物、鼻用糖皮质激素、白三烯受体拮抗剂等;若经非药物和药物治疗咳嗽仍无改善或出现其他异常症状需及时就医,排查其他疾病并调整治疗方案。
一、明确过敏性鼻炎引起咳嗽的机制
过敏性鼻炎时,鼻黏膜炎症产生的分泌物可倒流至咽喉部,刺激咽喉感受器引发咳嗽,此为鼻后滴漏综合征相关咳嗽,是过敏性鼻炎引起咳嗽的主要机制之一,相关研究表明约有30%-50%的慢性咳嗽由鼻后滴漏综合征导致,而其中过敏性鼻炎是常见病因。
二、非药物干预措施
(一)避免接触过敏原
年龄因素:对于儿童,要注意观察其在何种环境下咳嗽加重,如春季花粉季,若在户外接触花粉后咳嗽明显,应尽量减少儿童在花粉浓度高时段(通常是清晨和傍晚)的户外活动;对于成年人,需留意自身工作生活环境中可能的过敏原,如宠物毛发、霉菌等,及时清理宠物、保持室内通风良好以降低霉菌滋生。
生活方式:无论是儿童还是成年人,都应保持居住环境清洁,定期清洗床上用品、窗帘等易积聚过敏原的物品。
(二)鼻腔冲洗
操作方法:使用生理盐水或生理性海水进行鼻腔冲洗,可清除鼻黏膜表面的过敏原、炎性分泌物等。对于儿童,要选择合适的儿童型鼻腔冲洗器,操作时动作要轻柔,避免引起儿童不适;成年人可自行掌握冲洗力度。一般每天可进行1-2次鼻腔冲洗。
作用原理:通过机械冲刷作用改善鼻腔微环境,减轻鼻黏膜炎症,从而减少分泌物倒流刺激咽喉引起的咳嗽,多项临床研究显示鼻腔冲洗能有效缓解过敏性鼻炎相关症状,包括咳嗽。
三、药物治疗
(一)抗组胺药物
作用:可阻断组胺受体,减轻过敏性鼻炎的症状,从而缓解因鼻黏膜炎症导致的咳嗽。第一代抗组胺药物如氯苯那敏,具有中枢镇静作用,儿童使用需谨慎,可能影响儿童的注意力等;第二代抗组胺药物如氯雷他定、西替利嗪等,中枢镇静作用较弱,成年人和较大儿童可选用。例如氯雷他定的临床研究表明,服用后能显著减轻过敏性鼻炎患者的鼻痒、流涕、咳嗽等症状。
特殊人群:儿童使用抗组胺药物时需严格按照儿童剂量,根据年龄和体重进行调整;老年人使用时要注意药物可能存在的副作用对机体的影响,如部分抗组胺药物可能引起口干等不适,应密切观察。
(二)鼻用糖皮质激素
作用:具有强大的抗炎作用,能减轻鼻黏膜的炎症反应,减少分泌物产生。如糠酸莫米松鼻喷雾剂等,局部作用于鼻腔,全身副作用相对较小。临床研究发现,使用鼻用糖皮质激素可有效改善过敏性鼻炎患者的鼻塞、流涕、咳嗽等症状,起效较快。
特殊人群:儿童使用鼻用糖皮质激素时需在医生指导下选择合适的剂型和剂量,密切关注用药后的反应;孕妇和哺乳期女性使用时要权衡利弊,咨询医生后再决定是否使用。
(三)白三烯受体拮抗剂
作用:如孟鲁司特钠,能特异性阻断白三烯受体,减轻过敏性鼻炎的炎症反应,对过敏性鼻炎引起的咳嗽有较好的缓解作用。多项临床研究证实,孟鲁司特钠可有效改善患者的咳嗽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特殊人群:儿童使用孟鲁司特钠时需按照儿童剂型的规格用药,不同年龄段儿童剂量不同;老年人使用时要注意药物与其他药物的相互作用,如与抗凝药物同时使用时需监测凝血功能等。
四、及时就医的情况
如果经过上述非药物干预和药物治疗后,咳嗽症状仍无改善甚至加重,或者出现发热、呼吸困难等其他异常症状时,应及时就医。医生可能会进行进一步的检查,如过敏原检测、胸部X线或CT等,以排除其他疾病导致咳嗽的可能,如咳嗽变异性哮喘等,并调整治疗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