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下垂怎么回事
胃下垂是指站立时胃下缘达盆腔、小弯弧线最低点降至髂嵴连线以下的病症,发病与膈肌悬吊力不足、相关韧带松弛、腹内压降低等有关,有消化系统和全身症状,可通过X线钡餐、超声检查诊断,治疗包括饮食调整、加强锻炼、中医治疗等,预防要保持良好体型、养成良好生活习惯、积极治疗相关疾病,特殊人群需尤其注意预防
一、定义与概念
胃下垂是指站立时胃的下缘抵达盆腔,胃小弯弧线最低点降至髂嵴连线以下的一种病症。
二、发病原因
1.膈肌悬吊力不足:膈肌的悬吊作用减弱,使得胃失去支撑而下垂,多见于体型瘦长、体质虚弱的人群,这类人群由于身体脂肪含量少,对胃的支撑相对较弱,年龄较大者也可能因膈肌等组织松弛出现这种情况。
2.胃膈韧带、胃肝韧带、胃脾韧带、胃结肠韧带过于松弛:这些韧带对胃起到固定的作用,当它们松弛时,就无法很好地固定胃的位置,导致胃下垂。长期卧床、缺乏运动的人,韧带可能因缺乏锻炼而松弛;一些患有慢性疾病消耗较大的患者,也可能出现韧带松弛的情况。
3.腹内压降低:如多次分娩、腹腔内肿瘤切除后、长期腹泻等情况,会使腹内压降低,对胃的支撑力减弱,从而引发胃下垂。多次分娩的女性,腹部肌肉和韧带受到多次牵拉,容易出现松弛,导致腹内压降低;腹腔内肿瘤切除后,局部解剖结构改变,也可能影响胃的位置。
三、临床表现
1.消化系统症状:患者可能出现腹胀、上腹部不适、隐痛、嗳气等症状,进食后症状往往加重,这是因为进食后胃的负担增加,下垂的胃受到牵拉,导致不适症状明显。例如,进食较多食物后,上腹部饱胀感更为突出,且可能伴有恶心、呕吐等情况,尤其是在进食过多时更容易发生。
2.全身症状:部分患者会有消瘦、乏力、精神萎靡等表现,这与长期消化吸收功能不良有关,营养物质不能很好地被吸收利用,身体得不到充足的营养供应,从而出现全身状况不佳的情况。
四、诊断方法
1.X线钡餐检查:是诊断胃下垂的重要方法。通过口服钡剂后进行X线检查,可以清晰地看到胃的位置、形态等情况,能明确胃下垂的程度。一般根据胃小弯弧线最低点与髂嵴连线的位置关系来划分胃下垂的程度,如轻度胃下垂,胃小弯弧线最低点在髂嵴连线以上1-5cm;中度胃下垂,在5-10cm;重度胃下垂,在10cm以上。
2.超声检查:也可用于辅助诊断胃下垂,通过超声可以观察胃的位置变化等情况。
五、治疗与预防
1.治疗:
饮食调整:少食多餐,进食易消化的食物,避免暴饮暴食,这样可以减轻胃的负担,减少不适症状的发生。例如,可将一天的食物分成5-6餐进食,选择软质、容易消化的食物,如米粥、面条等。
加强锻炼: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尤其是腹肌的锻炼,如仰卧起坐、平板支撑等,但要注意循序渐进,避免过度劳累。腹肌力量增强后可以更好地支撑胃,有助于改善胃下垂的状况。
中医治疗:一些中医的推拿、针灸等方法可能对胃下垂有一定的辅助治疗作用,但需要在专业医生的操作下进行。
2.预防:
保持良好的体型,避免过度消瘦,对于体型瘦长的人群要注意加强营养,适当增加体重,以增强对胃的支撑。
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长期卧床或缺乏运动,适度进行体育活动,维持身体各组织器官的正常功能。
积极治疗可能导致腹内压降低的疾病,如长期腹泻等,及时处理相关情况,预防胃下垂的发生。
对于特殊人群,如老年人,由于身体机能衰退,更要注意预防胃下垂,平时要注重饮食和运动的调节;孕妇在产后要注意身体恢复,加强腹部肌肉的锻炼,防止因分娩等因素导致胃下垂;体型瘦长的人群要格外关注自身身体状况,定期进行体检,以便早期发现和处理胃下垂相关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