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阴虚和阳虚区别
中医认为肾为先天之本,肾阴虚与肾阳虚是肾脏精气阴阳失调的病理状态,二者在概念、症状表现、发病因素及人群差异、诊断与鉴别要点上有区别,肾阴虚有五心烦热等虚热表现及相关舌脉,肾阳虚有畏寒怕冷等虚寒表现及相应舌脉,发病因素和人群有不同情况,可通过症状、舌脉等诊断鉴别。
一、概念与中医理论基础
中医认为肾为先天之本,肾阴虚与肾阳虚是肾脏精气阴阳失调的两种病理状态。肾阴虚是肾脏阴液不足,多因久病耗伤、禀赋不足、房劳过度等引起;肾阳虚是肾脏阳气虚衰,多由素体阳虚、年老肾亏、久病伤肾、房劳过度等所致。
二、症状表现区别
肾阴虚症状
全身症状:常见五心烦热、潮热盗汗,这是因为阴虚生内热,虚热内扰,所以会有手脚心发热、夜间睡眠时出汗,醒后汗止的表现。还可出现腰膝酸软,肾阴不足,腰膝失于滋养则会有酸软之感。男子可能出现遗精、早泄,女子可见经少、经闭或崩漏等月经不调表现,这与肾主生殖、藏精纳气的功能相关,肾阴不足影响生殖功能及经血的生成与调节。
其他表现:可能伴有头晕耳鸣,肾阴亏虚,髓海失养,故而出现头晕、耳鸣症状;舌红少苔、脉细数等阴虚内热的舌脉表现,舌红是热象,少苔是阴液不足的体现,细数脉也是阴虚内热的典型脉象。
肾阳虚症状
全身症状:畏寒怕冷是较为突出的表现,肾阳不足,机体失于温煦,所以会有怕冷的感觉,且往往得温而不能迅速缓解。腰膝冷痛,肾阳不足,不能温煦腰膝,导致腰膝冷痛,遇寒则加重。精神萎靡,阳气不足,人体功能活动减退,所以会出现精神不振、萎靡的状态。
其他表现:男子可能有阳痿、早泄、滑精等,女子可见宫寒不孕,这与肾阳不足,生殖功能减退有关;小便清长、夜尿多,肾阳不足,膀胱气化功能失常,导致小便频数清长,夜间阳气更虚,所以夜尿增多;舌淡胖、苔白、脉沉细无力等阳虚寒盛的舌脉表现,舌淡胖是阳虚水湿内停的体现,苔白为寒象,沉细无力脉是阳气虚衰、气血运行无力的脉象。
三、发病因素及人群差异
发病因素
肾阴虚:长期熬夜、过度劳累会耗伤阴液,易导致肾阴虚;性生活不节制,频繁房事会使肾阴耗损;过食辛辣燥热之品,会损伤阴液,也可引发肾阴虚。
肾阳虚:久坐久卧、缺乏运动,会使阳气难以振奋,易导致肾阳虚;寒冷季节不注意保暖,会使肾阳更易受损;年老体衰,肾脏阳气自然衰退,容易出现肾阳虚。
人群差异
年龄方面:青少年若长期过度用眼、用脑,或者性生活不节等,可能出现肾阴虚;中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肾脏功能逐渐衰退,肾阳虚较为常见。
性别方面:一般无明显绝对性别差异,但女性在产后、更年期等特殊时期,由于生理变化,更容易出现肾阴虚或肾阳虚;男性若频繁手淫、性生活过度等,易出现肾阴虚,而年老男性肾阳虚相对多见。
生活方式方面:长期从事高强度脑力劳动且缺乏运动的人群,肾阴虚风险较高;长期在寒冷环境中工作、生活不规律、过度酗酒等人群,肾阳虚风险增加。
病史方面:患有慢性消耗性疾病、长期慢性病的患者,如糖尿病、慢性肾炎等,易出现肾阴虚或肾阳虚,疾病耗伤正气,影响肾脏精气阴阳。
四、诊断与鉴别要点
诊断
肾阴虚:主要依据症状表现,结合舌脉等综合判断,如有上述肾阴虚的全身及局部症状,舌红少苔、脉细数等可辅助诊断。
肾阳虚:依据畏寒怕冷、腰膝冷痛、小便清长等症状,结合舌淡胖、苔白、脉沉细无力等舌脉表现进行诊断。
鉴别要点
肾阴虚以虚热表现为主,肾阳虚以虚寒表现为主,这是两者最根本的鉴别点。另外,肾阴虚患者多有阴液不足的相关表现,如口干咽燥等,肾阳虚患者多有阳气不足的相关表现,如面色白等。通过详细询问症状、观察舌脉等可准确鉴别两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