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可通过神经调节(刺激神经末梢释放内啡肽镇痛、影响局部血液循环减轻炎症)和效果证据(显著缓解疼痛、改善关节功能)来治疗骨关节炎,不同人群(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病史不同)治疗需考虑相应因素,且针灸治疗要在正规机构由专业医生操作,注意皮肤清洁、坚持疗程、作为综合治疗一部分,病情重时结合其他方法。
一、针灸改善骨关节炎的机制
针灸治疗骨关节炎可能通过多种机制发挥作用。从神经调节角度来看,针灸可以刺激神经末梢,释放内啡肽等物质,内啡肽具有镇痛作用,能够缓解骨关节炎患者的疼痛症状[1]。另外,针灸还可能影响局部的血液循环,增加病变部位的血液供应,促进炎症物质的代谢,有助于减轻关节的炎症反应。例如,有研究表明针灸可以改善骨关节炎患者关节周围组织的微循环,为受损的关节组织提供更多的营养物质,同时带走代谢废物[2]。
二、针灸治疗骨关节炎的效果证据
多项临床研究显示针灸对骨关节炎有一定的治疗效果。在疼痛缓解方面,不少随机对照试验表明,针灸能够显著减轻骨关节炎患者的关节疼痛,提高患者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改善率。比如,针对膝关节骨关节炎的研究发现,经过一定疗程的针灸治疗后,患者的膝关节疼痛程度明显降低[3]。在关节功能改善上,针灸可以增强患者关节的活动度,改善关节的功能状态。有研究通过对比针灸治疗组和对照组发现,针灸组患者在关节屈曲度、伸展度等关节活动指标上有更明显的改善,有助于患者日常活动能力的提升。
三、不同人群针灸治疗骨关节炎的考虑
年龄因素:对于老年骨关节炎患者,针灸治疗相对安全,但要注意老年患者可能存在的皮肤敏感度下降、关节活动度更差等情况。在针灸操作时,要轻柔准确,避免因老年患者皮肤感觉不灵敏而造成不必要的损伤。对于儿童骨关节炎患者,由于其处于生长发育阶段,针灸治疗需谨慎,要选择合适的穴位和轻柔的针刺手法,并且要充分考虑儿童的配合程度等因素[9]。
性别因素:一般来说,性别对针灸治疗骨关节炎的基本效果影响不大,但在临床操作中要关注不同性别患者的心理状态等因素。女性患者可能在生理期等特殊时期对疼痛等反应可能有所不同,在针灸治疗时要根据具体情况调整操作。
生活方式因素:对于长期从事重体力劳动或关节使用过度的骨关节炎患者,在针灸治疗的同时,需要调整生活方式,减少关节的过度负荷,比如避免长时间站立、行走等,配合针灸治疗才能更好地提高疗效。而对于缺乏运动的骨关节炎患者,针灸治疗可以结合适度的康复运动,在针灸改善关节局部状态后,逐步进行关节功能锻炼,促进关节功能的恢复。
病史因素:对于有严重心脑血管疾病等基础病史的骨关节炎患者,针灸治疗时要密切关注患者的身体反应,因为针灸刺激可能会对心血管等系统产生一定影响。例如,有严重心脏病的患者,在针灸时要避免刺激可能引起心率等明显波动的穴位。而对于有过针灸过敏史的患者,则要谨慎选择针灸治疗,提前评估风险。
四、针灸治疗骨关节炎的注意事项
针灸治疗骨关节炎应在正规的医疗机构由专业医生进行操作。要注意针灸部位的皮肤清洁,避免感染。同时,针灸治疗骨关节炎通常需要多个疗程,患者要坚持治疗,不能期望一次针灸就完全治愈。并且,针灸治疗骨关节炎一般作为综合治疗的一部分,对于病情较重的患者,可能还需要结合药物治疗、物理治疗等其他方法共同治疗。
[1]相关神经科学领域关于内啡肽与疼痛调节的研究文献。
[2]关于针灸对微循环影响的临床及实验研究资料。
[3]针对膝关节骨关节炎针灸治疗效果的具体临床随机对照试验文献。
[9]儿科针灸治疗骨关节炎相关的安全规范及研究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