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肌梗死常见并发症包括心律失常(约75%-95%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发生,室性心律失常常见,老年、有不良生活方式或基础心血管病史者风险高)、心力衰竭(约20%-40%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并发,老年、肥胖缺乏运动或有基础病史者易发生)、心源性休克(心肌梗死面积大时出现,老年、有不良生活习惯或严重基础疾病者风险大)、心脏破裂(多在梗死后1-2周内,与梗死面积、治疗及时等有关,老年、治疗不规范或有复杂基础病史者风险高)、室壁瘤形成(约5%-20%心肌梗死患者形成,老年、心肌梗死未有效控制者几率高)
心律失常
相关情况:心肌梗死时,心肌细胞缺血缺氧导致电生理紊乱,从而引发各种心律失常。其中室性心律失常较为常见,如室性早搏、室性心动过速等,严重时可出现心室颤动,这是导致心肌梗死患者猝死的重要原因之一。例如,临床研究发现,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约有75%-95%会发生心律失常,其中室性心律失常占比较高。从年龄因素来看,老年患者发生心律失常的风险相对更高,可能与老年患者心脏功能本身有所减退,对心肌缺血的耐受和调节能力较差有关;从生活方式角度,长期吸烟、酗酒等不良生活方式会增加心肌梗死发生心律失常并发症的风险;对于有基础心血管病史的患者,如既往有冠心病、心肌病等病史,发生心律失常的概率也会显著高于无基础病史者。
心力衰竭
相关情况:心肌梗死会使心肌收缩力明显减弱,心脏泵血功能下降,进而引起心力衰竭。左心衰竭较为多见,表现为呼吸困难、咳嗽、咳痰等症状,严重时可出现右心衰竭,导致体循环淤血,如肝大、下肢水肿等。据统计,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约有20%-40%会并发心力衰竭。年龄方面,老年患者由于心脏储备功能降低,更容易在心肌梗死后出现心力衰竭;生活方式上,肥胖、缺乏运动等会加重心脏负担,增加心力衰竭的发生风险;有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病史的患者,本身心脏结构和功能已受到一定影响,发生心肌梗死后并发心力衰竭的几率更高。
心源性休克
相关情况:心肌梗死面积较大时,心脏泵血功能严重受损,心输出量急剧减少,导致有效循环血量不足,引发心源性休克。患者表现为血压下降、面色苍白、皮肤湿冷、尿量减少等。心源性休克是心肌梗死非常严重的并发症,死亡率较高。在年龄因素上,老年患者机体代偿能力较差,发生心源性休克的风险相对更大;生活方式中,长期不良的生活习惯导致心肌梗死发生概率增加,进而增加心源性休克的发生可能;有严重基础疾病的患者,心肌梗死后更易出现心源性休克。
心脏破裂
相关情况:多发生在心肌梗死后1-2周内,是一种极其严重的并发症。包括心室游离壁破裂、室间隔穿孔等。心室游离壁破裂可导致急性心包填塞,引起迅速死亡;室间隔穿孔会导致左向右分流,加重心力衰竭。心脏破裂的发生与心肌梗死的面积、治疗是否及时等因素有关。从年龄看,老年患者心肌组织修复能力相对较弱,发生心脏破裂的风险可能相对高一些;生活方式中,不规范的治疗或病情控制不佳等情况会增加心脏破裂的风险;有复杂基础病史的患者,心脏破裂的可能性也会增加。
室壁瘤形成
相关情况:心肌梗死后,梗死区域的心肌变薄,在心室压力作用下向外膨出形成室壁瘤。室壁瘤可导致心室收缩不协调,影响心脏功能,还可能引发心律失常、血栓形成等。临床研究显示,心肌梗死患者中约有5%-20%会形成室壁瘤。年龄方面,老年患者由于心肌本身的退行性变等因素,室壁瘤形成的风险可能有一定影响;生活方式对室壁瘤形成的直接影响相对较小,但良好的生活方式有助于控制基础疾病,间接降低室壁瘤形成风险;有心肌梗死病史且未得到有效控制的患者,室壁瘤形成的几率更高。